妮娜是个乖孩子。她做什么都很好,也很听话。可是有一天,她发现,做一个乖孩子很无趣。她想变得捣蛋、顽皮。她想成为一个淘气鬼。别人越夸她是个好孩子,她就越觉得不开心,直到有一天她完全变得与好孩子绝缘。
如今每个人都说妮娜是个淘气的小女孩。作为惩罚,她被送进了自己的房间。妮娜受够了。她厌倦了一直做一个淘气的孩子。一直做个乖宝宝或淘气鬼都让她觉得很无聊。
于是,她不再刻意去让自己变得乖巧或者淘气……现在,妮娜只是做她自己。
这是一段寻找我是谁的心灵探索旅程。
主人公的行为、想法、心理变化完全是孩子的思维方式。一开始,孩子都为了获得成人的赞扬而装成一个乖孩子,可是这样的日子毕竟太憋闷了,于是他们开始想着法子变坏,想看看成人的底线究竟在哪里。不过想方设法地做个淘气鬼也是很辛苦的,于是,孩子自动自觉回归自我。
相信我们的孩子会同妮娜一样,在成长的过程中,渐渐地发现做自己这一人生的真谛。
像妮娜一样做自己
从刻意做个乖宝宝,到故意做个淘气鬼,直至最后做她自己,这真是一段耐人寻味的心灵探索之旅。
书里的故事很家常,很普通,可是描绘了大部分孩子都有的心路历程。
刚出生的孩子以生理性反应和直觉性反应居多。随着他们能听懂成人的语言,读懂成人的表情,他们会出现越来越多合作、反抗等富有社会意义的言行。等到再大一点,孩子会预见到成人会对他的行为产生何种反应,并根据这种预见来计划和调整自己的行为。
这就是孩子逐步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不断磨合,他们会渐渐懂得,通过一定的技巧和策略,可以同时满足社会、家庭和自我的不同期待。如果孩子顺利通过这一过程,他们将成长为言行得当、个性独特的社会人。
看看书中我们的小主人公妮娜吧。一开始,她站在社会和家庭期待的立场上,正所谓人言可畏,她努力让自己的言行符合成人世界好的评价标准,并发展出一套又一套印象管理策略,终于成为了一个别人眼中的完美小孩。
然而,她却开始困惑了:成为完美小孩又怎么样呢?个人的自我需求被完全地无视了!于是她迅速滑向了另一个极端立场 随心所欲,她故意忽略社会的要求和评价,竭尽所能地干一切捣蛋的事,和成人对着干,惹成人生气。最后她如愿以偿地颠覆了完美小孩的形象,被贴上了淘气鬼的标签。
不过,她还是高兴不起来:成为淘气鬼真的好吗?这个时候,聪明的她终于醒悟过来:特意做个乖宝宝或者特意做个淘气鬼,其实都很无趣。我只要做妮娜。于是,妮娜开始学习在一定的社会规则之内坚持自我。她不再完美,但是变得快乐起来。故事就这样画上了一个漂亮的句号。
我相信妮娜将引起孩子们强烈的心灵共鸣:我不就是这样的吗和我好像啊。每个孩子都曾经、将会或正在面对做乖宝宝还是做淘气鬼这道令人头痛的选择题。
做乖宝宝得压抑调皮好玩的天性,但是对不起自己;做淘气鬼虽然舒畅,却让身边的人不好过。真是左右为难啊!
不过,随着故事的一步步发展,书翻至最后几页,已经皱起眉头的孩子们想必会松一口气吧。妮娜终于解出了这道选择题,原来这道题还有一个选项 做自己。
相信读到这里,孩子们会产生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当他们在生活中盲目追求乖宝宝称号时,当他们用恶作剧来发泄对成人或诸多社会规则的不满情绪时,便会不知不觉想起妮娜,意识到自己正在陷入与妮娜一样的陷阱,从而明白做一个让大家舒服,自己也舒服的自己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而我们成人应该做的,就是支持我们的孩子以恰当得体的角色获得社会大舞台的入场券,然后留出足够的空间和自由,让他们去探索与沉思我是谁我想要什么……相信我们的孩子会同妮娜一样,在成长的过程中,渐渐地发现做自己这一人生的真谛。
(章淼榕,上海东方社会工作事务所儿童项目主管,并担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儿童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专家。)
茱莉叶迈克伯格,从剑桥的Girton College毕业后,她花了好几年时间在伦敦和罗马尼亚的学校做志愿者。和孩子在一起,使得茱莉叶获得了大量的创作灵感。她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就开始自己创作图画书故事。现在,她和丈夫及三个孩子生活在萨塞克斯。
安娜劳拉坎托内,1977年出生于北意大利,1999年毕业于米兰的欧洲设计学院,在学时便开始职业插画生涯。 她的作品曾两次入选博洛尼亚国际童书插画展,还曾入选过国际安徒生奖布拉迪斯国际插画双年展大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