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普及了世博知识,传播了上海世博会信息,介绍了世博会的灵魂和宗旨。
1999年5月,上海人民政府启动了申办2010年世博会的筹备工作。自那时起,整整10年过去了,纸上的规划变成了现实,社会大众的决心和智慧渗透在各具体项目中。今天,当我们来到黃浦江两岸、卢浦大桥和南浦大桥一带时,看到的是一栋栋展馆正在建立,国外的官员和商人、国内的普通民众和专家川流不息地进出世博会组织者的办公大楼。2010年5月1日,中国将展示给世界什么?百年世博梦是否能真正实现?
一切都要由社会来判断,由7000万参观者来检验。作为亲身实践这一伟大项目的具体责任人,我想说的是:我们很需要世博会,我们很难筹备世博会。这两句话都和同一个词——“主题”有密切联系。
说“我们很需要世博会”,是因为世博会是主题展,其宗旨是普及理念、教育大众。这首先是由国际展览局的规则所决定的。1928年11月,由国际展览局创始国签署的《国际展览公约》第一章第一条开宗明义地指出:展览会即为一种展示,无论名称如何,其宗旨皆在于教育公众。其次,一百多年来的世博会历史也证实了这一点。从1851年英国伦敦世博会起,历届世博会相继展示了“崇尚科技”、“呼唤和平”、“保护环境”等内容,这些内容反映了某一时期全世界所关注的热点、全人类的普遍心声。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上海世博会主题丛书序言洪浩
前言 季路德
世博会是主题展
1 展览的分类和宗旨
什么是展览
为什么要展览
展览的分类
2 世博会的历史作用
经济意义
政治意义
谁有能力举办大型活动
文化意义
怎么理解“一切始于世博会”
国际上也盛行“有事找组织”
不同国际组织有不同作用
世博会和其他国际活动的区别
3 发展中的世博会主题演绎规则
早期世博会如何“传播理念”
从分类别展示到分主题展示
谁来规范世博会
国际展览局如何规范主题演绎
4 历史上各届世博会如何选择主题’
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关注焦点
科学的福音
不要吵架
只有一个地球
“理念”和“领域”
城市能否让生活更美好
1 城市化生活是历史必然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错了吗
城市化是历史趋势
2 城市对经济的作用
城市鼓励规模经济
城市鼓励专业分工
城市鼓励可持续发展
城市鼓励市场经济
城市化有利于全球经济一体化
3 城市对文化的作用
城市是丰富文化的源泉
城市鼓励文化产业发展
城市鼓励多元文化的融合
城市鼓励城市文化标识的形成
城市鼓励全球文化大交流
4 城市对科技的作用
城市鼓励信息汇集,有利于创新、探索,有利于新思想、新理念的产生
城市鼓励科研、教育产业,有利于知识的普及和提高
城市有利于科技成果走向生活,走向市场
城市为科技提供了更广阔的应用空间
城市鼓励科技与人文的结合
5 城市对社会的作用
城市鼓励“社会化”,鼓励群体形成
城市有利于制度建设,有利于秩序稳定
城市有利于市民精神、民主意识的培育
城市更有利于建筑形态和社会形态的互动,形成社区
6 城市对城乡关系的作用
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
城市对乡村的经济支持
城市对乡村的文化作用
乡村对城市的贡献
小城镇——城乡关系的过渡
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
1 “美好的城市与生活”不会从天而降
城市发展是有限制的
烦恼的城市病
解决之道——上海世博会主题核心思想
2 同一屋檐下
大迁徙
生存
交往
对多样化的尊重
满足人的全面发展
3 城市在呼吸
生命历程
解剖城市
城市灵魂
城市更新
4 城市的影响遍及全球
扩张与蔓延
消失的家园
挑战和出路
共生与共赢
文明的足迹
人类主要以城市文明的形式,在历史上留下足迹
城市足迹反映了人与城市、环境密不可分的关系
足迹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6 梦想无限
从梦想开始
永恒的梦想
未来城市形态的多种可能性
未来生活的无限可能性
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
1 上海世博会主题是如何确定的
从选择原则到具体表述
国际展览局对该主题的态度
副主题和内涵的拓展
2 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要达到什么目标
理想中的目标
中国现在是城市化国家吗
中国城市化要解决三个问题
3 我们将在上海世博会看到什么
世博会以什么方式来表现主题
上海世博会主题表现三大形式
世博会里主要项目是展览
中国国家馆、主题馆——主办方自己的展馆
中国国家馆
主题馆
如果从原始社会起,人生下来就住在原来的地方,也就是说,如果所有地区的人口数量增加只是自然增长的结果,那么城市的出现和扩张将是极其缓慢的。事实上,从城市起源之日起,城市人的来源就主要不是繁衍,而是集聚,是形形色色的人离开乡村汇总而来。城市出现之后,这种迁徙更复杂,不仅从乡村到城市,还可能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不仅有无目的地的流浪,还有由于贸易、战争,由于一个地区的败落,由于新兴地区的吸引力等导致的有目的流动;不仅有个人、家庭、亲属的迁徙,还可能有国家组织的大规模群体迁徙。在所有各种各样的迁徙中,不同的文化包括不同的语言、习惯、风俗、工艺、典籍等被带到了四面八方,城市中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是必然的。
人世间也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当某城市不同的文化相互冲突时,人们就会陷入吵吵闹闹中,直到恶化生存环境,破坏城市的整体活力,搞得大家都活不下去,甚至同归于尽。因此在历史长河中,最终能生存的城市都是允许、鼓励多元文化融合的城市,而不同文化的融合,又能形成这个城市的新文化,然后继续在日后新的外来文化冲击下,进一步发展和丰富城市文化。
当然,这种多元文化的融合,有时候会使人感到可惜和怅惘,一些发端于较古老生活方式的原生态文化,比如说停留在口头传播的一些非物质形态文化,常常会在城市化的浪潮中消逝。这是否是我们城市化必须付出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