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讨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论文集。分为“社会保障建设概论”、“主要社会保障领域”、“医疗保障建设概论”和“地方社会保障建设”四部分,内容围绕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既回顾过去,又展望未来,提出切合我国当前社会实际的建议与意见。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多年的高速发展,国家领导人开始认真思考如何在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保持平衡这一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在2003年非典危机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反思执政观念,同时推动公共政策格局的转型。在2003年“七一讲话”中,胡锦涛总书记正式提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新执政宣言,强调“关心群众疾苦”。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新的理念。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放弃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国家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则明确提出,未来中国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称《决定》),则是我国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决定》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阐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原则。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要求,“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
丛书总序:在社会变迁中促进公民福祉
前言
第一编 社会保障建设概论
社会政策学视野下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从社会身份本位到人类需要本位
社会体制改革的切入点:公共领域的投资体制
无社保下的自救:中国农民工的社会保护
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职能与角色
市场转型过程中的国家与市场
——激进转型与渐进转型国家中的劳动力
第二编 主要社会保障领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及其改革
2005年改革前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收入再分酝效应比较研究
中国失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社会救助在中国城市的发展:补救性的社会福利
残疾、社会排斥与社会保障政策的干预
中国住房保障政策:回顾与前瞻
第三编 医疗保障
制度的逻辑与悖论: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走向全民医保: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战略选择
人口老龄化与医疗保障筹资
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群老龄化及其对策研究
全过程社会医疗保险费用控制模型初探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缺失及其治理方略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的基本思路
——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经验的借鉴
第四编 地方社会保障建设
广东省社会保障适度水平及其预测
厦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成就与问题:一个初步
从割裂走向接轨: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的思考
——基于东莞市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研究
论澳门特区政府在社会保障制度中的角色转型
社会学者从社会学角度研究社会保障问题,更多的是从社会分层理论、角色理论、社会排斥理论、贫困理论等视角加强对社会保障的研究。马克思和韦伯关于发展的观念形成了大多数关于阶级和分层的社会学理论的基础,社会分层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使社会能够和谐地发展,针对各阶层发生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建立各阶层利益的整合机制、矛盾和冲突的化解机制,结合社会保障的特性来平抑阶层之间的不公平,当大量的农民转化为城市产业工人的时候,人们就有必要根据社会分层的变迁和城市化要求来确定社会保障的发展目标。在社会学视角中,角色理论更多地关注边缘群体或弱势群体的社会角色与地位,主张减少社会排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以此实现社会融合。
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政府职能,主要包括:从收支平衡视角探讨财政保障能力与社会保障预算管理机制;从人口老龄化与高龄化角度研究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模式,并着重研究现收现付制向部分基金制过渡的途径与方式;从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化”现象研究如何通过转置部分国有资产充实社会保障基金等多种手段做实个人账户;从国企改革与保障国企职工个人利益机制角度探讨社会保障改革的一系列制度设计如财政、企业、社会保障各负担三分之一的“三三制”,三条保障线向两条保障线过渡,财政扶持的再就业工程与参保职工社会保障的关系的转续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