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长篇小说之一,也是老舍先生一生文学创作的*高成就。小说以北平城内“小羊圈胡同”中的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描写了抗战期间处于沦陷区的北平人民的悲惨遭遇和艰苦抗争,生动地刻画了他们从日本侵略者兵临城下时的惶惑不安,到在铁蹄下忍辱偷生,□终逐渐觉醒、奋起反抗的全过程,既辛辣地讽刺和抨击了投降派的为虎作伥,更史诗般地展现和歌颂了中国人民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贞高尚的民族气节。它是一部“笔端蘸着民族的和作家的血写成的‘痛史’和‘愤史’”,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经典。
1.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老舍文学创作□□之作《四世同堂》首次完整出版!首次完整收入第三部散逸的后16段,比现行所有版本多出10万多字!刘心武、李国文、钱理群、邵燕祥、傅高义、王德威、丁帆、孙康宜、陆建德、陈子善、孙郁、田晓菲、张新颖、程永新、严锋、黄乔生、孙洁联合推荐!
2.《四世同堂》前两部相继发表后,第三部《饥荒》的连载因故只进行了一半,后半部整16章始终未发表。在过去长达几十年中《饥荒》手稿散佚,从此难见原貌。因此,如今流行的各种版本的《四世同堂》,无一例外是残本。2013年,翻译家赵武平在美国做研究时,终于发现了保存在哈佛大学浦爱德个人档案里的老舍和浦爱德合作翻译的《四世同堂》的英文全稿,译稿上还有老舍的多处笔迹。作为老舍研究专家,赵武平根据这份英文全稿,按照老舍先生的语言习惯和风格,花了两年多时间,将《四世同堂》第三部迄今残缺的第21至36段完整译回中文。从此,天心月圆,《四世同堂》在历经70年的缺憾之后,如今终于得以由东方出版中心完整出版。
3.本次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四世同堂》完整版还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善本。共和国成立以后,老舍根据时代变化,对《四世同堂》手稿也多有修改,导致版本出现差异。本次出版,前两部《惶惑》《偷生》以1949年前晨光文学社的版本为底本,参照现存的老舍手稿进行了精心校订,恢复老舍在新中国成立后删改的部分,同时对老舍的若干笔误也在考实之后予以改正。第三部《饥荒》前20段以1950年《小说》月刊《饥荒》连载本为底本进行校订,后16段采用赵武平根据新发现的《四世同堂》英文译稿相应部分回译的中文补上。书末特别附有赵武平关于发现英文翻译全稿经过和译补情况的详细说明。
4.《四世同堂》是老舍创作规模大、写作时间长的作品,也是抗战文学,乃至中国现代文学的丰碑,它还是老舍生前自认非常满意的作品,老舍曾说:“我自己非常喜欢这部小说,因为它是我从事写作以来时间*长的,可能也是*好的一本书。”经《亚洲周刊》联合全球各地学者作家推选,《四世同堂》名列“二十世纪华文小说一百强”。
5.老舍是20世纪并不多见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作家之一,也是中国很早一批国际畅销文学作家。200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作家让·马瑞尔·古斯塔夫·勒·克莱齐奥给《四世同堂》的法文版写序《师者,老舍》说:“我发现老舍小说中的深度、激情和幽默都是世界性的,跨国界的。”“老舍以大师的眼光,给我以启迪。”
6.《四世同堂》入选中国教育部指定的中学生课外必读书。
作者/老舍
(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中国现代小说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首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茶馆》等。朱光潜先生1983年撰文称:“据我接触到的世界文学情报,全世界得到公认的中国新文学家也只有从文与老舍。”
序
惶惑/老舍著
偷生/老舍著
饥荒/老舍著;赵武平译补
《四世同堂》英译全稿的发现和《饥荒》的回译/赵武平
《四世同堂(完整出齐)(全套3册)》:
老人家□喜欢长孙媳妇,因为□□,她已给祁家生了儿女,教他老人家有了重孙子孙女;第二,她既会持家,又懂得规矩,一点也不像二孙媳妇那样把头发烫得烂鸡窝似的,看着心里就闹得慌;第三,儿子不常住在家里,媳妇又多病,所以事实上是长孙与长孙媳妇当家,而长孙终日在外教书,晚上还要预备功课与改卷子,那么一家十口的衣食茶水,与亲友邻居的庆吊交际,便差不多都由长孙媳妇一手操持了;这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所以老人天公地道的得偏疼点她。还有,老人自幼长在北平,耳习目染的和旗籍人学了许多规矩礼路:儿媳妇见了公公,当然要垂手侍立。可是,儿媳妇既是五十多岁的人,身上又经常的闹着点病;老人若不教她垂手侍立吧,便破坏了家规;教她立规矩吧,又于心不忍,所以不如干脆和长孙媳妇商议商议家中的大事。
祁老人的背虽然有点弯,可是全家还属他的身量□高。在壮年的时候,他到处都被叫作“祁大个子”。高身量,长脸,他本应当很有威严,可是他的眼睛太小,一笑便变成一条缝子,于是人们只看见他的高大的身躯,而觉不出什么特别可敬畏的地方来。到了老年,他倒变得好看了一些:黄暗的脸,雪白的须眉,眼角腮旁全皱出永远含笑的纹溜;小眼深深的藏在笑纹与白眉中,看去总是笑眯眯的显出和善;在他真发笑的时候,他的小眼放出一点点光,倒好像是有无限的智慧而不肯一下子全放出来似的。
把长孙媳妇叫来,老人用小胡梳轻轻的梳着白须,半天没有出声。老人在幼年只读过三本小书与六言杂字;少年与壮年吃尽苦处,独力置买了房子,成了家。他的儿子也只在私塾读过三年书,就去学徒;直到了孙辈,才受了风气的推移,而去人大学读书。现在,他是老太爷,可是他总觉得学问既不及儿子 儿子到如今还能背诵上下《论语》,而且写一笔被算命先生推奖的好字 更不及孙子,而很怕他们看不起他。因此,他对晚辈说话的时候总是先愣一会儿,表示自己很会思想。对长孙媳妇,他本来无须这样,因为她识字并不多,而且一天到晚嘴中不是叫孩子,便是谈论油盐酱醋。不过,日久天长,他已养成了这个习惯,也就只好教孙媳妇多站一会儿了。
长孙媳妇没人过学校,所以没有学名。出嫁以后,才由她的丈夫像赠送博士学位似的送给她一个名字 韵梅。韵梅两个字仿佛不甚走运,始终没能在祁家通行得开。公婆和老太爷自然没有喊她名字的习惯与必要,别人呢又觉得她只是个主妇,和“韵”与“梅”似乎都没多少关系。况且,老太爷以为“韵梅”和“运煤”既然同音,也就应该同一个意思,“好吗,她一天忙到晚,你们还忍心教她去运煤吗?”这样一来,连她的丈夫也不好意思叫她了,于是她除了“大嫂…‘妈妈”等应得的称呼外,便成了“小顺儿的妈”;小顺儿是她的小男孩。
小顺儿的妈长得不难看,中等身材,圆脸,两只又大又水灵的眼睛。她走路,说话,吃饭,作事,都是快的,可是快得并不发慌。她梳头洗脸擦粉也全是快的,所以有时候碰巧了把粉擦得很匀,她就好看一些;有时候没有擦匀,她就不大顺眼。当她没有把粉擦好而被人家嘲笑的时候,她仍旧一点也不发急,而随着人家笑自己。她是天生的好脾气。
祁老人把白须梳够,又用手掌轻轻擦了两把,才对小顺儿的妈说:
“咱们的粮食还有多少啊?”
小顺儿的妈的又大又水灵的眼很快的转动了两下,已经猜到老太爷的心意。很脆很快的,她回答:“还够吃三个月的呢!”
其实,家中的粮食并没有那么多。她不愿因说了实话,而惹起老人的哕嗦。对老人和儿童,她很会运用善意的欺骗。
“咸菜呢?”老人提出第二个重要事项来。
她回答的更快当:“也够吃的!干疙疸,酶韭菜,老酶萝卜,全还有呢!”她知道,即使老人真的要亲自点验,她也能马上去买些来。
“好!”老人满意了。有了三个月的粮食与咸菜,就是天塌下来,祁家也会抵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