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我社2016年出版的图书《考古的另一面》之基础上修订而来,新书删去其中与考古工作关系相对疏离的文字,增加了大量主题性和专业性较强的文章。修订后全书共分四编,分别为:寻墓、语石、读城、格物。寻墓、语石两编,在原书石语、冢书两辑内容的基础上增删修订而成;读城一编,是全新的内容,主要围绕浙江城市考古展开;格物一编,则在原书“观物”一辑内容的基础上有所增删,依然主要是考古行旅或个人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郑嘉励,1972年出生于浙江省玉环县。1991—1995年,就读于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1995年7月,进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至今。2010年被聘为研究馆员,从事浙江地区宋元考古、瓷窑址考古与研究。
主要著作有《寺龙口越窑址》(文物出版社,2002年)、《浙江宋墓》(科学出版社,2009年)、《武义南宋徐谓礼文书》(中华书局,2012年)、《丽水宋元墓志集录》(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等。
业余从事杂文写作,既为了个人的抒情遣怀,也为了文物考古工作者与大众之间的情感、趣味与思想的连接。
目录:
自序
OO编:寻墓
上班就是上坟
道在瓦甓
风水术的起源
龙湾好风水
国宝·重光
第二编:语石
墓志八题
界碑
禁示碑
去思碑
戒石铭
客星山与三老碑
摩崖题名
沈括题名
第三编:读城
浙江城市考古漫谈
金华四记
南宋御街
嘉兴子城
嘉兴瓶山
城墙
丽水大猷街
第四编:格物
吾乡印象
写在瓷窑址考古边上
乡土文物漫谈
骑马
车轮
胡子史略
鉴宝记
考古人的独白(代后记)
鸣谢
上班就是上坟
在广阔的田野,古墓葬是常见的文物。不消说,为配合高速公路、铁路建设的抢救性考古发掘,汉唐宋明墓葬总是O常遭遇的地下文物。大半因为分工需要,小半出于兴趣使然,我的考古工作对象,多半是些宋明时期的墓葬。
2014年,我在武义明招山调查南宋吕祖谦家族墓地。宋室南渡后,自吕祖谦的曾祖父吕好问葬身明招山以来,“东莱吕氏”五代家族成员,悉数聚葬于此,从南宋初到元代,延续了一百五六十年。
青山绿谷之间,到底埋有多少墓,墓主人分别是谁,位次怎样安排,史上OO的东莱吕氏家族如何规划墓地,我每日都在思考。上班下班,我总会面对大大小小的坟墓。我写过一篇《吕祖谦墓》的文章,里头说到“我这考古工作吧,上班就是上坟”,略带自嘲之意,整体而言,还算是对工作的客观描述。
后来,“上班就是上坟”这句话,脱离了具体的文本,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传播,很多朋友以为我是个“段子手”。我发誓,这OO是误会,从OO天开始,我就是严肃的、真诚的传播者。当我发掘一座古墓,它连接着八百年乃OO千年以前的过去,墓主人曾经和你我一样都是有血有肉,拥有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人。而今天,眼前的这座古墓即将被建设中的高速公路碾压摧毁,而公路通往的地方。名叫未来。
我,一个考古工作者,在今天和古代之间的缝隙中生活,在经济建设和文物保护的前沿阵地工作,在科学和人文的两头摇摆——我对古墓葬的记录和讲述,调子自然是深沉的,怎么可能会是娱乐化的段子手呢。
以下的文字,就是围绕古墓的写作,许多篇章貌似有点稀薄的学术性,实为OO人称的抒情遣怀,内里却是文艺性的。它们的文体模糊,无法分类,不是学术,不像文艺,也许什么都不是。
OO可以肯定的是,以下故事,全部来自我在田野的生活、工作经验。我只是努力将考古、历史、读书、工作经历、生活体悟和个人情感,整合起来,煮一锅五味杂陈的文字。
吕祖谦墓
吕祖谦(1137一1181),浙江金华人,人称“东莱先生”,是曾经与朱熹、张械齐名的南宋大儒,与之并称“东南三贤”,卒后谥“成”,后世也称吕成公。这是“百度”可以解决的问题,点到为止。
吕祖谦墓,在武义县明招山。武义距离金华,感觉很远,其实还好。我的房东老陈,家住明招山下。当年他的父亲,挑着担子,步行至金华城内卖小猪,凌晨三点出门,星夜兼程,往返来回,晚上十点就可以到家。我估摸着,当年吕祖谦出殡之日,发自金华,八九个钟头,即可抵达明招山。
我这考古工作吧,上班也就等于上坟,每天都能见到吕祖谦墓。如今的吕祖谦墓,是20世纪90年代重建的,面貌去古已远,就地表的墓园所见,与晚清民国的坟墓没有什么两样。以我长期调查浙江宋墓的阅历,对此是有发言权的。当然,大家都是“向前看”的人,谁会真的在乎宋朝与清朝的区别呢。
很多人以为文物保护是近代才有的观念,并不完全对。像吕祖谦这种级别的历史文化名人,在金华就是“乡贤”,在武义则为“寓贤”,他的故居或坟墓,通常会受到所在地官府的妥善保护。
尤其是坟墓,更要郑重登记在册,纳入金华府和武义县的“防护录”,由官府出资,雇人看护。墓地附近,大凡砍伐、动土之类的活动,一律禁绝。今日所谓“OOO文物保护单位”的待遇,也不过如此。
时迁岁久,风吹日晒,坟墓不免毁圮,需要不时维修。与今日不同的是,古人的文物维修并无“修旧如旧”“不改变文物原状”的理念,每重修一次,必失真一等,多个回合下来,终至于面目全非。据我所知,清雍正年间,武义知县主持修过一回,今日尚存的“吕祖谦墓碑”就是当年重立的。清光绪十二年(1886),金华知府陈文,会同武义的县官和乡绅、东阳的吕氏后裔,又大修过一回,终于将吕墓“装潢”成今日可见的模样,距离南宋旧貌已远,古意全无。
我们不得不说,这是文物保护的“古不如今”之处。然而,过去的知府、县官、学官,每逢清明、冬至或其他日子,带领乡绅随从,不时莅临明招山,上坟致意。如此这般的文物保护宣传力度,又是“今不如昔”之处。P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