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为指导,以提升大学生计算机素养和培养思维模式为教学目标,结合课程建设标准组织编写。全书主要内容有:Office办公软件的高级应用、文件管理工具、学习与阅读工具、多媒体处理工具、移动互联网基础、大数据技术及应用、云计算技术及应用、虚拟现实(VR)技术及应用等,内容既涵盖Office高级应用、常用工具软件、音频视频制作工具的具体操作,又涉及移动互联网应用等热点技术。
本书语言浅显易懂、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注重应用,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主要针对具有计算机基础初步知识的学生,可进一步深化常用办公及网络工具软件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及适用性。
本书的创新点在于将Office办公软件的应用与现代移动互联技术相结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也符合新时代计算机教学的特点,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本书既可作为普通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计算机二级“Microsoft Office高级应用”的考级用书以及计算机爱好者的自学参考书。
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繁荣,作为信息科学的载体和核心,计算机科学在当今信息时代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特别是随着现代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热潮推动着各领域不断迭代更新。能以计算机为核心,采用一系列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和先进的通信技术,随时随地使用各种信息化手段,广泛、全面、迅速地收集、整理、加工、存储、使用、共享信息,高效地协同工作,是对当代大学生和现代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基本信息素养要求。
本书共10章。前6章以Windows?7为操作平台,分别介绍了Office? 2010办公软件的高级应用、文件及阅读管理工具、多媒体处理工具的使用及基本操作,举例均为最新使用的软件、资料、数据,实用性强;后4章结合当前移动互联网的热点技术,对移动互联网基础、大数据技术及应用、云计算机技术及应用、虚拟现实(VR)技术及应用等进行了介绍,有利于拓展读者视野,全面提升信息素养。
本书由邓阿琴、龚静任主编,拖洪华、胡平霞、曾斯、王建波、吕鹏、雷群泌、朱鹏任副主编。具体编写分工为:第1章由邓阿琴编写,第2章由曾斯编写,第3章由雷群泌编写,第4章和第5章由吕鹏编写,第6章由王建波编写,第7章由胡平霞编写,第8章由拖洪华编写,第9章由龚静编写,第10章由朱鹏编写。全书统稿和审核由邓阿琴负责。尹迎菊、王晟、李凌云、李宜昌等对本书的统稿和审核做了很多有效工作,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层出不穷,加之编者水平有限,书中可能还存在一些不足和不够完善之处,敬请各位读者将发现的问题或提出的改进意见及时反馈给我们,以便再版时进一步完善本书。
第1章 Word 2010高级应用 1
1.1 公式编辑器 1
1.1.1 进入公式编辑环境 1
1.1.2 输入公式 2
1.1.3 常用公式库中公式的添加或删除 3
1.2 文档的分页与分节 4
1.2.1 分页 4
1.2.2 分节 5
1.3 样式 7
1.3.1 应用样式 7
1.3.2 新建样式 7
1.3.3 修改样式 8
1.3.4 复制样式 9
1.4 索引与目录 11
1.4.1 索引 11
1.4.2 目录 13
1.5 文档的审阅 15
1.5.1 设置批注 15
1.5.2 设置修订 16
1.5.3 快速比较文档 17
1.5.4 文档保护 18
1.5.5 使用文档部件 20
1.5.6 拼写和语法检查 20
1.5.7 文档的属性 21
1.6 主控文档 22
1.6.1 创建主控文档 22
1.6.2 插入子文档 23
1.6.3 重命名子文档 23
1.6.4 在主控文档中删除子文档 24
1.6.5 将子文档转换为主控文档的
一部分 24
1.7 邮件合并 24
1.7.1 邮件合并的基本操作 24
1.7.2 邮件合并快速填表 25
课后习题一 26
第2章 Excel 2010高级应用 30
2.1 数据的导入 30
2.1.1 导入网页数据 30
2.1.2 导入文本数据 31
2.2 单元格引用 31
2.2.1 认识单元格引用 32
2.2.2 引用不同工作表中的单元格 34
2.2.3 引用不同工作簿中的单元格 34
2.3 函数的运用 35
2.3.1 文本函数 35
2.3.2 查找函数 36
2.3.3 排名函数 39
2.3.4 日期与时间函数 40
2.3.5 财务函数 41
2.4 Excel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43
2.4.1 分列 43
2.4.2 删除重复项 45
2.4.3 合并计算 45
2.4.4 数据分析 48
2.5 数据的图表化 52
2.5.1 数据透视图 52
2.5.2 迷你图 54
2.6 Excel与其他程序的协同及共享 55
2.6.1 共享、修订、批注工作簿 55
2.6.2 Excel与其他Office程序的协作 57
课后习题二 59
第3章 PowerPoint 2010整体效果的美化 63
3.1 编辑幻灯片中的对象 63
3.1.1 使用形状 63
3.1.2 使用图片 68
3.1.3 使用表格 73
3.1.4 使用图表 74
3.1.5 使用SmartArt图形 75
3.1.6 使用音频和视频 76
3.1.7 使用艺术字 79
3.2 幻灯片页面设置 81
3.3 幻灯片分节 82
3.3.1 分节与重命名节 82
3.3.2 与分节相关的基本操作 85
3.4 应用设计主题 86
3.4.1 应用内置主题 86
3.4.2 导入外部主题 87
3.4.3 自定义主题 93
3.5 应用幻灯片背景样式 94
3.5.1 应用内置的背景样式 95
3.5.2 自定义背景样式 95
3.6 应用幻灯片母版 100
3.6.1 幻灯片母版概述 100
3.6.2 自定义幻灯片母版 100
3.6.3 应用多个幻灯片母版 101
3.6.4 将幻灯片母版保存为模板 102
3.7 设置幻灯片放映效果 103
3.7.1 放映演示文稿 103
3.7.2 设置排练计时 104
3.7.3 设置放映方式 105
3.7.4 放映过程中的交互控制 106
3.8 共享演示文稿 106
3.8.1 转换为直接放映格式 106
3.8.2 转换为视频文件 107
3.8.3 打包演示文稿 108
课后习题三 109
第4章 文件管理工具 110
4.1 工具软件入门 110
4.1.1 什么是工具软件 110
4.1.2 工具软件的版本 110
4.1.3 常用工具软件的分类 112
4.2 获取工具软件的方法 113
4.2.1 常用软件下载站点推荐 113
4.2.2 从软件官方网站直接下载 113
4.2.3 从软件下载站点直接下载 114
4.3 文件压缩工具WinRAR 114
4.3.1 安装WinRAR 115
4.3.2 WinRAR的使用 116
4.4 文件下载工具——迅雷 121
4.4.1 设置默认下载路径 121
4.4.2 在迅雷中搜索下载文件 121
4.4.3 使用迅雷下载文件 122
4.4.4 批量下载文件 124
4.5 格式工厂 125
4.5.1 安装和启动格式工厂 125
4.5.2 使用格式工厂 127
课后习题四 130
第5章 学习与阅读工具 133
5.1 阅读PDF文档——AdobeReader 133
5.1.1 打开PDF文档 134
5.1.2 阅读PDF文档 134
5.1.3 设置页面显示方式 137
5.1.4 设置文档页面的显示比例 139
5.2 阅读CAJ文档——CAJViewer 141
5.2.1 安装CAJViewer 141
5.2.2 打开CAJ文档 143
5.2.3 设置页面显示方式 145
5.2.4 设置文档页面的显示比例 145
5.3 网上数字化图书馆——超星阅读器 146
5.3.1 注册超星阅读器账户 148
5.3.2 在线查找与阅读图书 148
5.3.3 使用书签功能 149
5.3.4 下载图书 151
5.3.5 保存图像 152
课后习题五 154
第6章 多媒体处理工具 155
6.1 图形图像工具介绍 155
6.2 图片浏览工具——ACDSee 157
6.2.1 浏览图片 158
6.2.2 图片批量重命名 159
6.2.3 转换图片格式 159
6.2.4 创建电子相册 161
6.2.5 制作屏幕保护 162
6.3 Photoshop图像处理工具 163
6.3.1 给照片添加水印 165
6.3.2 制作影楼风格人像照片 167
6.3.3 人像美容 169
6.3.4 证件照的排版 170
6.3.5 制作花样边框 172
6.3.6 通过选区的修改实现精确选定 172
6.4 Camtasia Studio录屏软件 174
6.4.1 安装与启动Camtasia Studio 175
6.4.2 录制一个视频 177
课后习题六 178
第7章 移动互联网基础 181
7.1 互联网技术 181
7.1.1 互联网的起源与发展 181
7.1.2 ISO/OSI模型 182
7.1.3 TCP/IP模型 184
7.1.4 IPv4与IPv6 189
7.1.5 C/S模式与B/S模式 190
7.1.6 手机网页标准 192
7.2 移动通信技术 197
7.2.1 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历程 197
7.2.2 4G移动通信技术 197
7.2.3 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 199
7.3 移动互联网 200
7.3.1 移动互联网的概念与特点 200
7.3.2 移动互联网与桌面互联网的比较 201
7.3.3 移动互联网三要素与关键技术 202
7.4 移动智能终端与操作系统 203
7.4.1 移动智能终端及其核心技术 203
7.4.2 智能手机操作系统 205
课后习题七 208
第8章 大数据技术及应用 209
8.1 大数据应用概述 209
8.1.1 大数据的概念与意义 209
8.1.2 大数据的主要分类 210
8.1.3 大数据应用总体框架 212
8.2 大数据的采集 213
8.3 大数据的存储与处理 215
8.3.1 数据库技术回顾 215
8.3.2 大数据数据处理技术概述 215
课后习题八 216
第9章 云计算技术及应用 218
9.1 云计算概述 218
9.1.1 云计算的定义 218
9.1.2 云计算的特征 220
9.1.3 云计算体系结构 220
9.1.4 云计算的部署模式 222
9.1.5 云计算的核心技术 223
9.1.6 云计算技术的应用 224
9.2 服务理论 225
9.2.1 服务的概念 225
9.2.2 几种常见的服务 226
9.2.3 服务概念的特征 227
9.2.4 面向服务的开发 227
9.3 云计算的SPI服务模型 229
9.3.1 IaaS 230
9.3.2 PaaS 230
9.3.3 SaaS 232
9.3.4 IaaS、PaaS和SaaS的比较 233
9.4 云计算与相关领域的关系 233
9.4.1 云计算与网格计算的关系 233
9.4.2 云计算与P2P计算的关系 235
9.4.3 云计算与集群计算的关系 237
9.4.4 云计算与物联网的关系 238
课后习题九 239
第10章 虚拟现实(VR)技术及应用 241
10.1 VR的概念及主要技术 241
10.1.1 VR的概念、特征及组成 241
10.1.2 VR的主要技术 242
10.1.3 沉浸感和交互作用原理 244
10.2 VR设备及其平台简单介绍 245
10.2.1 VR设备 245
10.2.2 VR开发语言及平台 250
10.3 VR技术的应用 252
10.3.1 VR游戏及影视 253
10.3.2 VR展现 253
10.3.3 仿真设计 254
10.3.4 仿真训练 256
10.4 AR与MR 259
10.4.1 AR技术 259
10.4.2 MR技术 261
课后习题十 262
参考文献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