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立足于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是在对目前通行的多本金融学教材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适用于地方高校和独立院校的教学,对应用型高校的教学工作具有参考价值。
本书主要介绍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实际案例,将金融学理论同其在社会生活领域的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同时,结合金融业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对互联网金融进行了阐述。本书有助于学生建立金融学基本概念和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金融学思维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并最终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金融问题的能力。
本书适用于应用型高校本科金融学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财政学专业、投资专业、保险学专业、经济统计学专业、工商管理专业、会计学专业、审计学专业、工程管理专业等经济管理类相关专业的学生学习。
《金融学》(第一版)自2018年出版以来,全球经济金融形势不断发展,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也在不断深化,国内外金融市场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在金融风险与监管领域尤为突出。为了紧跟形势的发展,保证课程内容的完整度,编者团队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地结合实际对原来的内容进行了修正与补充。
由于金融学已有的知识框架和基本概念已经非常完备,本书第二版在结构上没有做太多的调整,依然基本沿用经典教材的结构体系。为了使教材更具可读性,特别是针对阅读对象中90后和00后的阅读习惯,编者团队在表述和表达上进行了修改。除对第一版教
材中的部分表达进行了简化,本书第二版也对表达的准确性进行了规范。具体修订的内容如下:
第一,调整和深化了第九章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与货币均衡的内容,将几个重点概念在表达上进行了完善,力争给读者提供一个更清晰的学习脉络。本章在结构上也进行了梳理和补充,修改了货币需求、货币供给的定义,精简了名义货币供给量和实际货币供给量的表述,同时加入了货币供给量的内生性和外生性等内容。
第二,更新了第十四章金融风险与监管的内容,增加了关于金融风险的介绍,通过对金融风险的含义、种类、特征、风险的形成原因和风险的防范措施的阐述,使读者对金融风险有基本的认识。其中,第四节替换为“银行监管的国际合作及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现状”,将第一版的第四节“互联网金融风险与监管”纳入新的第四节的第三部分,名为“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监管现状”,将其作为金融机构金融风险监管的一个部分进行介绍。
本书编者团队包括殷平生、陈瑛、王子晗、谢立达、兰洋、毕海滨、马林、周文娟、向云、李婷婷十位老师。尽管在修订过程中我们力争圆满,但是在永无止境的学习道路上,对质量的追求也是没有终点的。在此,我们恳请同行和广大读者给予批评和指正,以使本书的质量能够得到不断地改进和提升。
第一章 货币 1
第一节 货币是什么 1
一、货币的起源 1
二、货币的本质 4
三、货币的职能 6
四、货币形态及其功能的演变 8
第二节 什么是货币 11
一、马克思关于货币量范围的论述 11
二、货币量的层次划分 12
重要概念与思考题 15
第二章 货币制度 16
第一节 货币制度内容及其演变 16
一、货币制度的形成 16
二、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 17
三、货币制度的演变 19
第二节 中国货币制度 22
一、新中国的货币制度 22
二、“一国两制”下的地区性货币制度 23
第三节 国际货币制度与改革 25
一、国际货币制度的内容 25
二、国际货币制度的演变 25
三、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 27
四、货币国际化问题的演进和改革 28
五、区域性货币制度 30
六、人民币国际化及其路径 31
重要概念与思考题 33
第三章 利息和利率 34
第一节 信用 34
一、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34
二、信用的作用 36
三、信用形式 37
第二节 利息 41
一、利息的本质 41
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关于利息的观点 41
三、西方经济学关于利息的观点 42
第三节 利率 44
一、什么是利率 44
二、利率的分类 44
三、利率相关理论 45
四、影响利率的因素 51
五、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52
重要概念与思考题 57
第四章 外汇和汇率 58
第一节 外汇及外汇管制 58
一、什么是外汇 58
二、外汇的分类 59
三、外汇储备 59
四、外汇管制 60
第二节 汇率 62
一、什么是汇率 62
二、汇率的分类 62
三、汇率的标价方法 64
第三节 汇率的决定 65
一、影响汇率的因素 65
二、相关汇率决定理论 66
第四节 我国外汇管理制度改革 68
一、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 68
二、我国外汇管理体制和资本管制政策的
现行框架 70
重要概念与思考题 72
第五章 金融市场 73
第一节 金融市场概述 73
一、金融市场的概念 73
二、金融市场的特点 73
三、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 74
四、金融市场的功能 75
五、金融市场的分类 76
第二节 货币市场 77
一、货币市场概述 77
二、货币市场的种类 78
第三节 资本市场 85
一、资本市场概述 85
二、资本市场的种类 85
第四节 其他金融市场 92
一、黄金市场 92
二、外汇市场 94
三、证券投资基金市场 97
四、风险投资和创业板市场 101
第五节 国际金融市场 103
一、国际金融市场的分类 103
二、国际金融市场的作用 104
三、国际金融市场简介 105
重要概念与思考题 109
第六章 金融机构体系 110
第一节 金融机构及其功能和类型 110
一、金融机构及其体系的概念 110
二、金融机构的功能 110
三、金融机构的类型 111
第二节 西方国家的金融中介机构体系 112
一、中央银行 112
二、商业银行 113
三、各类专业银行 113
四、政策性银行 117
五、非银行金融机构 122
第三节 我国金融机构体系 126
一、我国现行的金融机构体系 126
二、我国香港地区的金融机构体系 135
第四节 国际金融机构体系 137
一、国际金融机构的建立 137
二、主要的国际金融机构 137
重要概念与思考题 144
第七章 商业银行 145
第一节 商业银行概述 145
一、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形成途径 145
二、商业银行的性质与职能 147
第二节 商业银行业务 151
一、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 151
二、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 152
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 153
第三节 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与发展趋势 154
一、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 154
二、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与风险管理 156
三、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 162
第四节 中国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 165
一、中国商业银行改革历程 165
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 166
三、中国存款保险制度建设 167
重要概念与思考题 168
第八章 中央银行 169
第一节 中央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169
一、中央银行产生的经济背景 169
二、中央银行产生的必要性 170
三、中央银行的初创阶段 171
四、国家对中央银行的控制 172
五、中央银行在中国的发展 173
第二节 中央银行制度类型 174
一、中央银行的所有制形式 174
二、中央银行制度类型 175
第三节 中央银行的性质与职能 176
一、中央银行的性质 176
二、中央银行的职能 177
第四节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 180
一、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含义 180
二、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的提出 181
三、中央银行保持独立性的重要性 181
四、中央银行独立性的独立程度和
衡量标准 182
五、中央银行独立性的模式 183
六、中国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 184
第五节 中央银行的业务 184
一、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 185
二、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 187
三、中央银行的其他业务 189
四、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189
五、中央银行体制下的支付清算系统 190
重要概念与思考题 193
第九章 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与
货币均衡 194
第一节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194
一、货币需求概述 194
二、货币需求理论 197
第二节 货币供给及其口径 200
一、货币供给和货币供给理论 200
二、货币供给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202
三、货币供给的多重口径 205
四、名义和实际货币供给 206
第三节 货币供给机制 207
一、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 207
二、货币供给的决定机制 208
三、货币供给的调控机制 210
第四节 货币均衡 213
一、货币均衡及其理论模型 213
二、货币失衡及其调整途径 216
三、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货币均衡 219
重要概念与思考题 224
第十章 开放经济的均衡 225
第一节 国际收支 225
一、国际收支的定义 225
二、国际收支平衡表 226
三、我国的国际收支现状 229
第二节 国际收支的调节 231
一、国际收支失衡 231
二、几种收支差额 231
三、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232
四、国际收支的平衡 232
第三节 国际储备 234
一、国际储备及其作用 234
二、主要的国际储备资产 235
三、外汇储备规模与管理 236
第四节 国际资本流动 237
一、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 237
二、国际资本流动的发展历程 238
三、国际资本流动的经济影响 239
四、我国利用外资的形式 239
五、外债与外债规模 240
六、我国的境外投资和资本外逃 241
第五节 对外收支与货币均衡 243
一、贸易收支中本币资金与外汇资金的
转化 243
二、资本收支与本币资金 244
三、开放经济下的货币供给 244
四、中央银行的外汇操作 245
第六节 对外收支与市场总供求 246
一、外汇收支与市场总供求 246
二、外汇收支的调节作用 247
三、国内经济是基础 247
重要概念与思考题 253
第十一章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254
第一节 通货膨胀理论 254
一、古老的通货膨胀问题 254
二、通货膨胀的概念 255
三、通货膨胀的分类 257
四、通货膨胀的度量 258
第二节 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 259
一、强制储蓄效应 259
二、收入分配效应 259
三、资产结构调整效应 260
四、资源配置扭曲效应 261
五、经济秩序与社会秩序紊乱效应 261
六、经济增长效应 262
第三节 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及治理 263
一、通货膨胀的成因 263
二、通货膨胀的治理 270
三、反通货膨胀是否是一个永恒的
施政目标 272
第四节 通货紧缩及其理论 274
一、通货紧缩的含义 274
二、通货紧缩的分类 275
三、通货紧缩的社会经济效应 276
四、我国的通货紧缩和紧缩条件下的
经济成长 277
第五节 通货紧缩的成因和治理 277
一、通货紧缩的成因 277
二、通货紧缩的治理 278
重要概念与思考题 281
第十二章 货币政策 282
第一节 货币政策目标 282
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282
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286
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 288
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288
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292
三、直接信用控制 293
四、间接信用指导 294
第三节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295
一、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295
二、现代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297
三、资产价格渠道传导机制 298
四、信用渠道传导机制 299
第四节 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因素 301
一、货币政策时滞 301
二、微观主体预期的对消作用 302
三、其他因素 303
重要概念与思考题 304
第十三章 互联网金融 305
第一节 互联网金融概述 305
一、互联网的诞生与普及 305
二、互联网金融简介 306
三、互联网金融的意义、优势和风险 307
第二节 第三方支付 309
一、第三方支付概况 309
二、第三方支付产生的背景 310
三、第三方支付的特点 310
四、第三方支付的分类 310
五、第三方支付的模式 311
六、第三方支付的风险及其防范 314
七、第三方支付的发展趋势 318
第三节 P2P网络借贷 321
一、P2P网络借贷产生的背景 321
二、P2P网络借贷的特点 322
三、P2P网络借贷模式 322
四、P2P网络借贷风险及其防范 324
第四节 众筹 326
一、众筹的概况 326
二、众筹的特点 326
三、众筹的运营模式 327
四、众筹风险及其防范 327
第五节 互联网货币 329
第六节 互联网背景下的传统业务 330
一、互联网下的传统金融概述 330
二、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政策监管 333
重要概念与思考题 334
第十四章 金融风险与监管 335
第一节 金融风险概述 335
一、金融风险含义 335
二、金融风险的种类 335
三、金融风险的特征 337
四、金融风险的成因 338
五、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主要对策 339
第二节 金融监管 340
一、金融监管概述 340
二、金融监管的要素及范围 342
第三节 金融监管体系 346
一、金融监管体制及其类型 346
二、中国的金融监管体制 348
第四节 银行监管的国际合作及我国
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现状 350
一、银行监管国际合作的背景 350
二、银行监管的国际合作 351
三、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监管现状 354
重要概念与思考题 359
第十五章 金融全球化 360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 360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360
二、经济全球化的成因 360
三、经济全球化的特征和表现 361
第二节 金融全球化 363
一、金融全球化的含义 363
二、金融全球化的特点 363
三、金融全球化的表现 364
四、金融全球化的影响 366
五、中国金融业全球化面临的挑战 368
重要概念与思考题 371
参考文献 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