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一步改革、完善我国政制,是党、政府、学术界正在努力探索和深入研究的综合性大课题。但在今天的研究中,国家政治能力建设被相对忽视。
本书认为,政治能力建设这个课题,对于今天的国家建设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它针对的是现有基本范式的缺陷:民主与专制过于形而上的务虚;国家能力太宽泛;新权威主义本质是:政治建设先等一等,等经济、社会改革到一定程度再进行;党内民主对今天中国而言,实际只是政治能力建设的一个子课题。
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探讨了国家政治能力构建的内涵、特征及价值导向,主要是从理论和他国政治发展的经验、教训角度来研究。下编选取中国古代以及近现代一些较有特殊性的历史时段,从历史、现实角度来研究中国政治发展。
冬汉同学的大作即将出版,他希望我作序,我欣然接受。
我和冬汉同学认识已久。那时他还是国际政治系朱明权教授的硕士研究生。朱老师是我尊敬的前辈。承蒙朱老师厚爱,我参加过多次他指导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会、预答辩和答辩会。在那些充满严谨学术气氛的场合,我认识了冬汉同学。我至今脑海中还能清楚地浮现出他满头大汗地报告自己研究工作进展情况时的情境。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冬汉同学去了上海外国语大学任教。后来,朱明权教授也荣休退出了教学第一线。又过了几年,冬汉同学和我联系,说要回来读博士学位。我知道他是一个对研究工作充满热情的人,又在朱老师门下受过极为规范的学术训练,当然表示支持。凭借扎实的功底,他顺利地通过了考试,回到复旦攻读博士学位。
他选择的研究课题是现代国家政治能力及其建构。这是一个重大而又困难的课题,研究这一课题需要出色的理论素养和宽广的知识储备。我虽然是他的指导教师,但是当时对于这一课题并没有做过集中和深入的思考。因此,当冬汉同学告诉我他的研究计划时,我有点犹豫。我告诉他,我也许只能做形式上的指导。后来事实也是如此。我所做的事情,基本上就是作为一个具有政治学背景的第一读者,就论文的部分内容提问和质疑以供其参考。尽管如此,冬汉同学还是充满激情地埋头于自己的研究课题,毕业时拿出了篇幅超出常人数倍的学位论文并且顺利地通过了答辩。
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继续潜心研究这一课题,最终完成了这一著作。
在我看来,本书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一是以人民主权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本书所探讨的核心主题是“现代国家”是作为政治共同体的国家,而非作为政治权力装置的国家;本书所关注的不是政治权力装置的统治能力的提升,而是政治共同体的政治能力的建构;并且作者认为,这种政治能力的本质,要在国家与社会、民众的关系中寻找;政治能力指的是民众能够参与政治权力,同时政治权力又能够引导社会良性发展的能力,亦即民众能够最大可能地摆脱政治权力异化所带来的奴役,又能使其成为民众自我治理工具的能力。作者将政治合法性(所谓“民心向背”)作为现代国家政治能力建构的起点,认为政治合法性的真正来源是规范主义和绩效主义的有机统一,而在操作层面这种政治合法性则表现为“民众的同意”,任何没有民众同意的政治权力都是非法的和不可接受的。
二是严整的逻辑框架。以本书上编为例,作者从现代国家政治能力的概念界定出发,先是探讨了政治能力建构的起点——“政治合法性”的建构问题,并依次引出关于“人民主权”“代议制”和“程序合法性”等问题的讨论。接着,探讨了政治能力建构与“国民性”的关系。作者将现代国家国民划分为公民、群体人和权力人三种类别,分别展开了分析。然后,探讨了政治能力建构与“社会”的关系。作者认为,建构现代国家政治能力体系如同建造一栋“大厦”,社会是其地基;如何对地基进行科学处理,使之足够稳固,可以说是现代国家政治能力建构的地基学问题。在对社会与政治权力的相互重构关系分析的基础上,作者论述了现代国家政治能力建构中如何培育良好社会基础的问题。在对“政治合法性”“国民性”“社会”这三大基础构建进行论述的基础上,作者研究了现代国家政治能力中的四大基础能力:对武装力量的控制能力;政治“权力人”的选拔、任命与监督能力;对社会资源的吸取与分配能力;对行政科层管理机构的控制、监督能力。最后,作者研究了现代国家政治能力建构集成问题,即如何将上述基本构件和要素在现代政制中实现。下编则是运用上编所讨论和得出的现代国家政治能力建构的一般理论,研究历史上中国政治的变迁和现实中国的政治发展。如此前后相连、环环相扣、层层展开,于井然严整之中让读者感受到了逻辑的力量。
三是宽阔的分析视野。相信读了这本书之后人们会和我一样,对于作者娴熟的理论分析和宽广的史料运用能力留下深刻印象。这种娴熟和宽广的能力对于宏大主题的深刻论证是不可缺少的,无此,本书观点和结论的雄辩性不能确立。冬汉同学受过国际政治和政治学理论两个专业的专门训练,同时酷爱中西政治史,熟悉比较政治制度,加之担任社会科学公共课程教学和研究多年,具备了极为宽广的知识结构和出色的理论功底,正是这一优势使其敢于并且能够很好地驾驭现代国家政治能力建构这一宏大而又困难的课题。
四是注重实践和操作。本书不仅注重通过分析和论证得出具有规律性的结论,而且注重运用这些结论分析现实中国的政治能力建构问题,注重知识在操作层面的运用。书中有“现代国家政制建构基本原则”“价值观念建设基本原则”“社会建设基本原则”“改进央地体系应坚持的原则”“现代国家武装力量控制能力建构,要坚持哪些基本原则”“现代国家政治‘权力人’选拔、监督能力建构要坚持的基本原则”“合理的社会资源吸取与分配能力建构,要坚持哪些基本原则”等许多有关政治能力建构中的操作原则的专门小节,对“价值观要有时代先进性和良善性,价值观既要有超验性(神圣性),也要有低端底线”,“实现政治、社会、经济价值观兼容”,“确立以加强中观联系纽带为目标的社会重心”,“构建一个多轴心,富有流动性的开放社会”等诸多操作要领展开详细论述,使得本书具有很高的现实参考价值。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许多认识深刻和富有启发意义的观点和论述,这些观点和论述也是本书的精华所在。例如,作者提出,现代国家政制价值基础,除了民主、自由、共和、公正、法治这五大基本价值之外,还应该有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各国的传统价值观等;政治权力需要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改造社会结构,但改造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与政治的同构,而不是政治权力为自己私利而“宰制”社会;现代国家在继承各种优秀的、引导人性美好向上的传统制度建构外,还要针对“国民国家”特质制约和引导“国民性”,其中包括构建民意“过滤”机制和实行言论自由,言论自由可以使公民在各种争论、集会、示威等活动中提高智识,开阔眼界,淘汰肤浅、错误的观点;当代中国的国家建设必须寻求文化国家、民族国家和国民国家三者的统一,以国民国家为基点,文化国家特性应该高于民族国家特性;中国社会微观、宏观联系纽带强,中观联系弱,社会建设应该以加强中观联系纽带为重点;人民主权不能从肯定角度去理解,而应该从否定角度去理解,即对传统政治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特权的否定;对一个国家而言,最好的合法性形式,应该是根据具体国情实现绩效、规范合法性的有机统一……。当然,这些观点和论述未必全都是冬汉同学首创,但是将其汇聚在现代国家政治能力建构的主题下施以组合、添加、充实、延展、深化的功夫,其所形成的震撼力是巨大的,思考当代中国政治者应该可以从中得到启发。
正因为如此,我要衷心地祝贺和感谢冬汉同学。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