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创新设计丛书。本书是作者在主持并完成《扬州市瘦西湖新区总体规划》《浙江黄浦江源自然生态旅游区详细规划》《无锡新区生态农业园规划》等大型旅游景区规划项目的基础上,总结、提炼了文化遗产地、城市街区、乡村旅游区和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建设的原则和方法,结合现代农业园、乡村旅游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实践,提出了新乡村主义规划思想和“三生和谐”(生产、生活、生态)型乡村景观形态的新理论。该书阐明了生态旅游是自然保护区旅游规划过程中解决自然保护与旅游发展矛盾的关键,强调文化遗产地的旅游开发必须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科学规划的前提下进行,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呈现相辅相成关系等若干核心观点;同时,在实践应用的基础上对旅游景区规划进行了多角度的深入研究,基于理论大胆假设,基于规划实践谨慎求证,丰富了旅游景区规划研究领域的学术成果。该书可供旅游管理、设计学等相关专业教师、学生及旅游景区规划从业者使用。
从理论角度阐述了自然保护区、文化遗产地、城市街区、乡村旅游区和自驾车旅游基地旅游开发建设的原则和方法,并首次展示了作者近年主持的旅游景区规划案例。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博导,国家双创示范基地重点建设项目上海交通大学创新设计中心主任,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访问学者、德国莱布尼茨汉诺威大学访问科学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国家出版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住建部专项基金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7项,完成政府科研与规划设计委托项目30余项。主要研究方向:东方设计学、旅游景观规划与设计、地域振兴设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中国花文化等。
第1章 绪论旅游景区规划及相关问题思考
1.1 旅游景区的概念及其分类
1.2 旅游景区发展模式
1.3 旅游景区规划及规划研究
第2章 自然保护与旅游发展
2.1 从自然保护区、风景区和旅游区的概念说起
2.2 自然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2.3 生态旅游与旅游伦理研究
2.4 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开发与规划实践
第3章 自然地脉与旅游景区主题定位
3.1 自然地脉开发与旅游景区主题定位研究进展
3.2 自然地脉的界定及其与旅游开发的关系
3.3 自然地脉的旅游主题定位
3.4 从旅游景区规划的角度看旅游主题定位
3.5 结语
第4章 文化遗产保护与景区规划
4.1 瘦西湖新区文化旅游资源现状与特点
4.2 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
4.3 文物古迹的利用策略与景观展示
4.4 瘦西湖新区规划构想
4.5 结语
第5章 历史文脉与旅游地产开发
5.1 历史文脉与旅游地产开发研究进展
5.2 历史文脉与旅游地产开发的关系分析
5.3 基于历史文脉的旅游地产开发对策
5.4 非文脉旅游地产项目开发对策
……
第6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产品化
第7章 城市旅游与街区旅游产品
第8章 旅游定位与城市新区开发
第9章 我国主题公园建设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第10章 新乡村主义及乡村旅游规划研究
第11章 自驾游导向的旅游景区规划研究
参考文献
后记
《旅游景区规划研究》:
4.3 文物古迹的利用策略与景观展示
4.3.1 文物古迹的利用与旅游开发策略
1.处理好文物古迹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保护与利用应突出地方文化特色
利用就是积极地保护,利用和保护相结合,尽可能地按照原功能使用,重点保护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其周边环境氛围。对具有考古价值的文物古迹,不应触动其空间结构和改变周围环境;对侧重宗教文化价值的,宜保持宗教环境氛围的纯粹性;根据性质区别对待,对具建筑特色及经济价值的,可以在兼顾其他方面的同时致力于开发利用。
2.保护与利用应和恢复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生命力相结合
文物建筑的保护、修缮和使用应同风景区建设相结合,通过规划建设,复苏历史建筑及其群体的文化生活,使它们在社区和周围地区的文化发展中起促进作用。在严格控制下合理利用文物建筑,可参照上海新天地的做法,保留外表,改变内部结构和使用功能,增加现代生活设施,实现旧建筑形态与新生活方式的互动。
3.加强古城遗址区的保护与开发建设的管理力度
古城遗址区的绿化建设主要以植被根系较浅的灌木、地被、花卉、茶园与农业园地景观为主。风景建筑与游览服务设施,规划采用唐宋风格的木、竹质结构等基础处理较浅的结构。在古城区内的交通性道路不采用水泥、沥青路面,而尽可能采用砂石路面或木栈道形式。古城区内的开发建设实行“两证一书”制度,加强对古城遗址范围内建筑规划、设计、施工的审批,防止对地下古城遗址的破坏。
4.3.2 遗址景观展示系列
扬州自春秋战国时开始筑城,历经汉、六朝、隋、唐、宋、明清至今,已有2400多年,建城历史连绵,城址位置未变,历代城池相互叠压,遗迹、遗物之丰富,为城址考古中所罕见。扬州城遗址面积大、范围广,有着许多不同时代的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的地面、地下文物遗存,保存情况大都较为完好。遗址景观是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载体,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和保护价值。扬州的连续性遗址景观特色鲜明,对游客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现有的遗址、遗迹中,保存完好的有唐子城遗址(包括城墙、城门、城河、角楼、十字街等)、唐罗城的南门遗址、水涵洞遗址、宋夹城遗址,古建筑等重要遗迹、文物,具有很高的保护、展示价值。规划将众多的遗址、遗迹进行“点、线、片、面”相结合,实行多层次完整保护,形成遗址景观展示系列,完整地揭示了扬州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体现出扬州瘦西湖新区旅游的高定位、高品位、高质量。遗址景观展示系列内涵丰富,既是时间维度上的历代遗迹景观,也是空间维度上的城门、城墙、城河、水涵洞、古桥、街道等遗址;既有集中展示的遗址博物馆(如已建成的唐城遗址博物馆等),也有分布于扬州各处的遗址景观。
遗址、遗迹特别是城墙遗迹,大多地面不可见,遭破坏较严重,周围环境较差。规划将结合文物考古挖掘工作,逐步建立各种遗址博物馆,将城墙、城门、城河、角楼等遗迹作为遗址景观展示,优化古城遗址周边环境,最终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遗址景观展示系列。其中,蜀冈上下的护城河遗址、地形地貌、水系沟通等保存完好,但也有很多遗址境况令人堪忧,水系淤塞严重,景观不佳。应当在更好地保护古城遗址、护城河遗址的前提下,一方面大力进行水系治理、地形地貌保护;另一方面适当植树种草,创造绿化景观,既可防止城墙及其他重要遗址水土流失,也可改造遗址周边环境,形成良好的遗址整体景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