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速仪法流量、输沙率数据处理软件开发技术与实践》以“流速仪法流量、输沙率数据处理软件开发”为例,从软件的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等方面入手,以Visual Basic6.0为平台,介绍水文专用软件的设计方法、开发技巧。
流量和输沙率(含沙量)是两个主要的水文要素,流量测验和输沙率测验是水文测验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测验项目。长期以来,流量、输沙率测验数据均由人工观测、记录、计算。流量和输沙率的测验内容较多,各项内容的组合情况又较复杂,致使流量和输沙率的测验、计算和资料整编工作量大,差错率高。为提高流量测验和输沙率测验的时效性和精度,大幅降低职工劳动强度,实现水文测报整的数字化、信息化,流量、输沙率及其他水文测验项目测验数据的计算机处理亟待计算机化,开发相应的数据处理软件势在必行。
水文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的行业,水文数据又具有许多特殊性、不确定性,市场上没有通用的水文数据处理软件。
为了促进水文行业专用软件开发技术的发展,提高业内外对水文专业软件开发的兴趣和能力,本书以“流速仪法流量、输沙率数据处理软件开发”为例,从软件的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等方面人手,以Visual Basic6.0为平台,介绍水文专用软件的设计方法、开发技巧。
本书分为8章,详细介绍了流量测验、输沙率测验的技术要求,Visual Basic6.0编程的基础知识,项目开发的需求分析、数据要求、概要设计、软件设计、软件开发、软件测试,用户使用说明编制等技术方法。具体编写人员及编写分工如下:孟春丽负责全书统稿,编写前言、第2章、第6章第8节第2部分,总字数约5.9万字;孙章顺负责编写第3章、第6章第6节,总字数约5.8万字;白淑娟负责编写第4章和第6章第8节第7、8部分,总字数约5.5万字;徐永红、仇建斌、李海霞、高夏阳、吕刚和高佳负责编写第5章,第6章第1、2、3、7节,第6章第8节第1、3、4、5、6部分,第7章,总字数约21.1万字;吴剑、杨玉琳、孟宇华负责编写第1章,第6章第4、5节,总字数约11.6万字;娄砚北负责编写第8章,总字数约2.3万字。
本书主要是针对项目管理单位和项目开发单位及其开发人员而编写的,谨在此出版以供广大喜好水文软件开发的技术人员做参考,从而更好地为水文水资源的研究和发展奉献一份绵薄之力。
由于时间仓促,再加上作者水平所限,书中有关计算机软件方面的语言欠准、错误在所难免,希望广大读者不吝赐教,以便我们修正改进。
前言
1 流速仪法流量测验技术要求
1.1 流速面积法测流的基本原理
1.2 流速仪法流速测验的基本要求
1.2.1 流速仪法流速测验的适用条件
1.2.2 测验中需掌握的基本规定
1.2.3 流速仪测流的测验方法
1.2.4 流速仪测流的工作内容
1.2.5 流速仪测流误差来源与控制
1.2.6 流速仪流量测验步骤及方法
1.2.7 其他附属项目观测要求
1.2.8 流速仪实测流量的记载与计算
2 悬移质输沙率测验技术要求
2.1 含沙量、输沙率的符号和计量单位
2.2 悬移质输沙率测验基本要求
2.2.1 输沙率测验工作内容
2.2.2 测验步骤
2.2.3 悬移质输沙率测次布置、取样垂线布置、垂线上的取样方法
2.2.4 悬移质输沙率测验
2.2.5 悬移质泥沙水样处理
2.2.6 输沙率测验误差控制
2.2.7 悬移质输沙率记载与计算
3 Visual Basic 编程基础
3.1 Visual Basic简介
3.2 Visual Basic的特点
3.2.1 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
3.2.2 可视化的设计平台
3.2.3 事件驱动的程序运行机制
3.2.4 软件的集成式开发环境
3.2.5 结构化的程序设计语言
3.2.6 强大的数据库访问功能
3.2.7 ActiveX技术
3.2.8 完备的联机帮助功能
3.3 Visual Basic的项目类型
3.4 Visual Basic 编程初步
3.5 Visual Basic 编程基础
3.5.1 Visual Basic的书写规则
3.5.2 Visual Basic的数据类型
3.5.3 运算符和表达式
3.5.4 常用的内部函数
3.5.5 常用的语句
4 需求分析
4.1 需求分析的概念
4.1.1 什么是需求分析
4.1.2 需求分析的目标和原则
4.1.3 需求分析方法
4.2 设计目标
4.3 用户特点
4.4 功能需求
4.4.1 基本功能
4.4.2 软件的IPO图
5 概要设计
5.1 概要设计方法
5.1.1 什么是概要设计
5.1.2 概要设计的基本任务
5.2 数据的逻辑描述
5.2.1 静态数据
5.2.2 动态输人数据
5.2.3 动态输出数据
5.2.4 内部生成数据
5.2.5 数据约定
5.3 总体设计
5.3.1 对功能的规定
5.3.2 对性能的规定
5.3.3 故障处理要求
5.3.4 其他专门要求
5.4 运行环境规定
5.4.1 设备
5.4.2 支持软件
5.4.3 接口
5.5 软件结构设计
5.5.1 软件总体结构
5.5.2 软件基本流程
5.5.3 退出系统
5.6 接口设计
5.6.1 用户接口
5.6.2 外部接口
5.6.3 内部接口
5.7 运行设计
5.7.1 运行模块组合
5.7.2 运行时间
5.8 数据结构设计
5.8.1 数据基本结构设计
5.8.2 物理数据结构设计
6 详细设计
6.1 什么是详细设计
6.1.1 详细设计的要求
6.1.2 详细设计
6.2 总体结构
6.2.1 流量输沙率计算软件结构
6.2.2 主要模块简要说明
6.3 主窗体模块设计
6.3.1 frmMDIForm组成
6.3.2 控件事件驱动过程及公共过程设计
6.4 流量数据编辑各模块设计
6.4.1 frmDataQ组成
6.4.2 加载编辑窗口
6.4.3 主要编辑区操作过程设计
6.5 流量计算制表部件设计
6.5.1 流量计算制表主体模块设计
6.5.2 流量计算制表辅助模块设计
6.6 输沙率测验数据编辑各模块设计
6.6.1 frmDataQS组成
6.6.2 加载编辑窗口
6.6.3 主要编辑区操作过程设计
6.7 主要参数编辑模块
6.7.1 边坡系数编辑frmBorderModulus
6.7.2 测点流速系数编辑 frmPointModulus
6.8 主要公共模块
6.8.1 流量测验数据读写模块
6.8.2 输沙率测验数据读写模块
6.8.3 水位数据处理模块
6.8.4 流量、输沙率综合计算制表模块
6.8.5 流量、输沙率综合制表公共模块组设计方法
6.8.6 流量、输沙率计算模块
6.8.7 Excel制表输出模块组设计与实现
6.8.8 数据格式规范化处理模块组设计
7 测试分析
7.1 系统测试概要
7.2 输沙率计算软件功能测试
7.2.1 流量测算功能测试
7.2.2 输沙率测算功能测试
7.3 软硬件环境测试
7.4 运行速度测试
8 软件应用文档编写方法
8.1 概述
8.1.1 软件及其帮助系统
8.1.2 适用范围、主要功能及性能指标
8.1.3 运行环境
8.1.4 安装与卸载
8.1.5 启动和退出
8.2 流量测验
8.2.1 开始测流
8.2.2 编辑表头数据
8.2.3 测深数据采集
8.2.4 测速数据
8.2.5 流向偏角
8.2.6 关于垂线上的测速方法
8.2.7 终了时间
8.2.8 水位
8.2.9 说明数据输入
8.3 输沙率测算
8.3.1 输沙率测验
8.3.2 含沙量数据的采集方法
8.4 主要参数和系数的设置
8.4.1 测点流速系数
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