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索亚历险记》是马克·吐温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取材于美国南北战争前的社会生活,是作家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顾。顽皮的男孩因为厌烦严格的家庭生活和学校里枯燥乏味的功课而离家出走,到孤岛去露营。流淌不息的河水刻录着男孩们的成长足迹。他们飞扬的勇气和雄心,与他们曲折惊险的寻宝经历,共同构成了这部幽默紧张、扣人心弦的小说。
故事讲述了主人公汤姆·索亚因反对死板严格的家庭生活,厌烦学校里枯燥乏味的功课,所以离家出走,和他的小伙伴哈克贝利·费恩一道去冒险的故事。
在《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小说里,作者描写了一个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孩子为了摆脱现实、追求幻想而作的种种打算和冒险。小说的主人公汤姆·索亚聪明活泼,对家庭、学校和教堂都抱着反感。他不但随时和他们的姨母开玩笑,还在学校和教堂里拿教师和牧师开心。他厌恶枯燥的功课、骗人的教义和死板的生活环境,向往侠盗之类传奇小说中的英雄。哈克·费恩是镇上公认的一个“野孩子”,但汤姆却把他当作知心朋友,跟他和另一个玩伴一同偷跑到大河里的一个岛上去当“海盗”,追求自由和冒险的生活。
汤姆和哈克这两个孩子,都是所谓“调皮捣蛋”、“不守规矩”的“顽童”。可是,在作者的笔下,他们却显得生气勃勃,十分可爱。而那个完全不顾儿童兴趣、一味强求他们循规蹈矩的姨母,那个专会鬼混、以责罚学生为消遣的醉鬼老师,那个无聊的、催眠的牧师,却使人觉得讨厌。至于像席德那样的“模范儿童”,更是只令人感到厌恶和鄙视。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名著之一,自从1876年出版以来,曾受到许多读者的欢迎。这部写得非常出色的儿童惊险小说,故事十分有趣,情节也很紧凑,读起来往往使人惊心动魄。但它同时又是一部写得极其完整和谐的具有严肃内容的作品,全书的复杂性往往不是一下子就能为人全部看透的。我们一遍爻一遍读它,往往可以一次又一次体会到更多的东西。所以,虽然它的读者以儿童居多,作者却声明他的书也是以成年读者为对象的。别林斯基谈到它的时候,也说这种书是“写给一切人看的”高级儿童读物。
作者在写这部书的时候,已经感到美国现实的凄惨。他为了寻找在充满痛苦的当时的美国生活中所找不到的愉快的东西,便转向南北战争以前的岁月,描写童年时代的生活。根据他在自传中的叙述。这邵书中的圣彼得斯堡镇基本上是按照他的故乡汉尼拔镇描写的,书中有几个主要人物的原型就是他的亲人和儿时的玩伴,书中的情节除了汤姆寻获宝藏和印江-乔埃之死以外,主要也都是取材于他的童年生活的回忆。我们可以看到,正因为作者是怀着一副看待愉快生活的心情看待他的童年生活,所以这本书在他的作品中是最富于诗意和浪漫气息,并且最令人愉快的。不过,又因为作者童年生活之地汉尼拔镇并不是一个真正有诗意的王国,其中市侩、骗子手和奴隶贩子占着很重要的地位,所以作者也批判了反映当时美国的社会生活,深刻地讽刺了小市民庸俗保守的风尚和贪财心理,以及资产阶级道德和宗教的虚伪。
在《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小说里,作者描写了一个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孩子为了摆脱现实、追求幻想而作的种种打算和冒险。小说的主人公汤姆·索亚聪明活泼,对家庭、学校和教堂都抱着反感。他不但随时和他们的姨母开玩笑,还在学校和教堂里拿教师和牧师开心。他厌恶枯燥的功课、骗人的教义和死板的生活环境,向往侠盗之类传奇小说中的英雄。哈克·费恩是镇上公认的一个“野孩子”,但汤姆却把他当作知心朋友,跟他和另一个玩伴一同偷跑到大河里的一个岛上去当“海盗”,追求自由和冒险的生活。
汤姆和哈克这两个孩子,都是所谓“调皮捣蛋”、“不守规矩”的“顽童”。可是,在作者的笔下,他们却显得生气勃勃,十分可爱。而那个完全不顾儿童兴趣、一味强求他们循规蹈矩的姨母,那个专会鬼混、以责罚学生为消遣的醉鬼老师,那个无聊的、催眠的牧师,却使人觉得讨厌。至于像席德那样的“模范儿童”,更是只令人感到厌恶和鄙视。
小说中的圣彼得斯堡镇的小市民生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当时美国社会生活的缩影。在汤姆和哈克这两个孩子的衬托之下,当地的“有教养的”社会显得毫无光彩。正如汤姆·索亚在学校里的调皮捣蛋反映了资产阶级腐败的教育的失败一样,他在教堂里的恶作剧也说明了宗教仪式和牧师的布道是怎样的虚假无聊。汤姆所引起的狮子狗和甲虫的那场趣剧与“庄严的”宗教仪式形成了一个绝妙的对照。在这一喜剧性的场面中,汤姆固然是全神贯注的,但那些“虔诚的”成年人对这个插曲也同样感到浓厚的兴趣,都把布道和祈祷这些“神圣的”事情置之度外,这对宗教的虚伪等于作了一针见血的讽刺。
但是作者对于汤姆和哈克的性格的刻画,并不限于他们作儿童游戏时的种种表现。当他们参与周围的现实生活的时候,作者同样赋予了他们善良、勇敢和正义的品质。汤姆和哈克深夜在坟场看到那场凶杀案以后,对被诬为凶手的莫夫·波特,无论如何也不能淡然处之。后来他们终于冒着生命的危险,大胆在法庭上作证,拯救了那个无辜的人。这种勇气和行为显然不是镇上那些“正人君子”所能有的。这两个孩子对钱财的看法和他们周围那些以追求财富为人生首要目的的美国小市民的心理,也正好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这些财迷在汤姆和哈克寻获了宝藏以后,都狂热地到处挖掘起来。而哈克却对发财之后所过的“上流”生活深以为苦,迫切地希望恢复他原先那种“没有教养的”自由生活。汤姆也对哈克保证,他决不会因为发了财而打消当强盗的企图。汤姆和哈克这两个人物,在全书中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性格,哈克不像汤姆那样脑子里充满浪漫空幻的想法,显然是书中最值得注意的形象。
比起马克·吐温其他的作品来,《汤姆·索亚历险记》里的滑稽比喻不及他早期的小说那样多,但作者在这本书里描写人物性格和心理的深刻程度却比过去有显著的增加,特别是显示了他对儿童的心理有洞察入微的才能。在这本书里,作者所用的轻松幽默比起他后来的作品来也要多一些,这正表现了他当时对普通人和生活的热爱。同时,我们从作者的书信中知道,他在写《汤姆·索亚历险记》的时候,为了给儿童看,曾经把讽刺的尖锐性减低了一些。不过,这本书的讽刺性还是十分明显的。它和当时美国流行的那些劝谕式的儿童读物正好针锋相对。那些书都教导儿童循规蹈矩,学习席德之类的“模范儿童”,勉励他们将来成为萨契尔法官那样的“伟大人物”,把主日学校所宣传的教义当作做人的“美德”和“规范”向他们灌输。而《汤姆·索亚历险记》却对资产阶级文明和道德卫士们所定的种种清规戒律挑战,揭穿了他们用以装点门面的道德规范和宗教信条的虚伪性,指出资产阶级的假道学先生们根本不了解儿童的心理,而儿童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学校和死气沉沉的生活中也根本得不到快乐。从这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出马克·吐温的创作与当时美国的那些庸俗的资产阶级文学是截然不同的。
张峻巍
2010年4月
马克·吐温原名塞谬尔·朗荷思·克列门斯,生于美国密苏里州一个贫穷的拓荒者家庭。幼年在密西西比河边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13岁时做过印刷所的学徒,此后从事过水手和领港员等多种工作。这些丰富的阅历对他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因创作处女作《加利维拉县有名的跳蛙》(1865)而声名鹊起。此后,陆续发表了《汤姆·索亚历险记》(1876)、《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1883)和《哈克贝恩·费恩历险记》(1885)等作品,成为美国文学的代表性作家。 马克·吐温一改往日承袭欧洲文风的做法,转而描述美国人眼中的一切。他娴熟地运用俚语,自成一派风格,在美国现代文学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汤姆·索亚侦探》描绘了马克·吐温童年时代的生活和西部几十年前野趣横生的大自然。小主人公汤姆的勇敢、富有魅力的微笑以及刘于问题的机智处理,使他成为美国人的典型。小说以高超的技巧真实地描绘了小主人公微妙的、天真未凿的心理,幽默诙谐地讲述了汤姆各种令人忍俊不禁的恶作剧。 五月的一天,正在兴致勃勃地幻想旅行的汤姆和哈克收到了塞莉姨妈的来信,信上说,塞莉姨妈一家正处于困境之中。为了帮助塞莉姨妈摆脱困境,汤姆和哈克启程前往阿肯色州。接下来,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发生呢?
译序
原序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结语
作者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