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手法治疗是骨科疾病康复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其重要性在患者伤后康复阶段无可替代。第1版《骨科手法治疗:循证疗法》在2007年出版后即成为功能手法治疗协会规定的必读书目。本书在第1版的基础上全面更新,不仅系统地介绍了所有的骨科手法治疗方式,而且用循证医学方法对这些治疗方式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和对比。书中首先系统地解释了如何评估、治疗,及相关手法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接下来,通过相关解剖学、生物力学、检查方案、治疗技术和治疗结果的叙述,帮助读者对各区域肌肉骨骼状况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同时还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对具体治疗手法的操作过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帮助读者直观地理解和掌握。通过阅读本书,骨科医生既能够建立全面的手法治疗体系,又能快速提高手法治疗的能力。
★本书著译者皆为权威专家,保证了本书的权威性和临床实用性。
★本书广泛而全面地论述了技术部分,帮助医生选择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法。
★书中提供了700余幅手法治疗操作的彩图,帮助读者直观有效地理解和应用手法治疗。
★本书介绍了更多的家庭锻炼活动的方法和技巧,并提出患者自主医疗和活动的建议,有效地扩大了本书的应用范围。
★书中提供真实的病例及其分析治疗策略分析,帮助读者快速建立诊疗体系。
★第2版增加了神经动力学和软组织松动术方面的内容。
前 言
全膝关节置换的普及和技术的提高,仍有赖于对最基础、最关键的问题的理解,即截骨和软组织平衡。由于膝关节结构复杂、个体差异大,术者即使经验丰富仍会犯失察之错。
入门伊始,先应了解下肢生物力学及韧带功能,次当知晓关节置换后下肢力线有了哪些改变,再要理清各种畸形导致骨的异常对线以及韧带解剖关系的病理变化。把握上述三点,手术截骨和平衡方能游刃有余。故本书第1章为基础理论章节,简要介绍与全膝关节置换相关的简单的生物力学原理及各主要韧带的解剖及稳定功能,此为正确实施截骨及平衡之前提。不同的假体其韧带稳定性要求各不相同,但原则并无二致。了解生理力线及正常韧带的功能之后,不同状态的畸形造成韧带的病理改变是不同的,对膝关节病变或畸形后韧带病理改变的了解是正确实施韧带平衡及关节重建的关键。
手术之前,面对众多的关节假体,令人眼花缭乱,如何选择及使用非常关键。第2章重点介绍了两部分内容:韧带平衡的生物力学原理及不同假体类型选择相关韧带平衡方法。膝关节置换有两个关键步骤——截骨和韧带平衡,二者相辅相成。本章针对通用于所有关节假体的侧副韧带平衡、髌股关节的平衡,尤其是围绕后交叉韧带保留与否及其平衡方法加以重点介绍。目前国际上后稳定型假体的使用占多数,国内尤甚。一则缘于国内膝关节严重畸形的病例较多,后稳定型假体为主要选择;二因后稳定型假体操作简单,软组织平衡易于处理。随着对膝关节置换理解的日益加深,保留后交叉韧带的关节置换势必兴起。了解假体设计及选择依据,有助于术者根据不同膝关节病变及韧带情况选择得心应手且适合病患的假体。
刀横膝前的一刻,就进入本书的第3章实战环节,第3章重点介绍了膝关节几种典型畸形的截骨及软组织平衡方法。选择关节假体的限制性越低,对软组织平衡技术的要求就越高。必须指出的是,任何膝关节畸形和韧带的病变都不可能独立存在。如内翻畸形可能合并不同程度的屈曲挛缩,外翻畸形可能合并屈曲挛缩或膝反张畸形等。同时,内外翻畸形有的是以骨破坏为主,有的是以韧带挛缩为主,部分见于先天性发育不良或后天手术、创伤等导致。所有的手术操作方法均应建立在对膝关节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的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根据畸形程度和挛缩的部位不同,进行针对性松解以达到内外侧软组织平衡,同时还可以通过调整截骨改善屈伸间隙。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在全膝关节置换的手术操作中,若想得到理想效果,截骨是基本前提,软组织平衡则是体现截骨效果的重要保证,实操中很难将二者截然分开。广义的软组织平衡可能在手术入路时就已经开始,一直贯穿至缝合阶段。相信同道们在临床实践中都有各自宝贵的经验与技巧。
本书难免挂一漏万,疏漏多多。同则甚幸,异则为鉴。感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