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苗侗族乡土建筑与装饰艺术研究》是笔者十年以来,对湘西苗侗族乡土建筑与装饰艺术的研究,有大量详实资料,以湘西整体区域乡土建筑文化生态为立足点,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角度来研究湘西地区苗侗族传统乡土建筑的生存与发展思路,具有理论建构的指导性和为政府制订政策的针对性,不但保护了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促进原生态文化旅游、打造湘西文化品牌、推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配套政策制度制定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建筑是人类生存的重要空间,是生活环境的主要构成部分,建筑的型制及材料使用总是与一定时期的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相联系的。建筑也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地处湖南西南的湘西地区,长期以来因地域环境的影响,有着独特的建筑型制,这一地区也是巴蜀文化、湖湘文化、中原文化、云贵高原文化的交汇地,形成了独特的湘西文化,在湖南乃至中部地区和全国,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湘西地区长期形成苗侗等少数民族和汉族杂居的传统,因此保持着文化上的交融性,不断吸收汉民族的文化元素。这里的村寨一般以聚落的形式出现,大部分是少数民族聚落,也有部分汉族聚落。少数民族聚落有着汉族文化的深深印痕,汉族聚落同样打上了少数民族文化的明显烙印。尤其在村落建筑在形式上,西南地区由于各民族长期共同生活,在民俗、风情、生活方式上实现融合,在建筑方面大体一致,都是以木材为主料的木结构建筑。而北面土家族、苗族杂居区域,建筑形式和材料有一定变化,从材料上看土家族以木结构为主,而苗族建筑有土木结合、土石木结合及木结构等,建筑形式和功能也呈现多样化局面。
一、初识湘西——湘西在哪里
对湘西的认知源于自己在湘西工作生活了十多年,大学毕业前我对湘西的了解几乎是空白。1998年5月,离大学毕业还有两个月时间,因工作单位教学需要,对湘西一无所知的我独自坐火车去了湘西。1998年10月与几位学生前往凤凰,第一次看到倒映在清清沱江两岸的吊脚楼,一波推一波消失在江心里,“湘西在哪里——在黄永玉的画里”。那时旅游尚未开发,凤凰城里没有今天的喧嚣,坐在沱江岸边的礁石上,将脚伸到江水中,凉凉的十分惬意,抬头看远处的青山和天上的流云,近处驳岸石板上,几位背着背篓捶衣的苗女,这不就是沈从文笔下的翠翠吗?
在三江苗寨,秋日清晨的第一抹阳光照在苗寨的青瓦土墙、秋收后田野的稻草垛上,灿烂金黄,苗寨的每一处都是一副绝美的油画。站在寨后的山顶,看着依山而建的苗寨炊烟袅袅,秋收后层层梯田,牛羊静静站立,早起的苗民在地里耕耘着属于他们的希望,第一次真实感知苗岭早晨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对着远处的大山深呼吸,陶醉了。秋日的余晖落在苗寨的土墙上,在苗民家里,热情的主人就着苗家自己磨的豆腐,山上自家种的辣椒,第一次喝了包谷酒,苗民豪爽的大腕喝酒、热情劝酒,又使我醉在了湘西日落的霞光中,“湘西在哪里——在湘西人的酒碗里”。在腊尔山的圩场上,背着背篓的人们聚集在一起:苗寨的刺绣,金黄的散旱烟丝,各式的苗寨山货;圩场边架着大锅里,大块的猪肉在红红的辣椒汤中翻滚,苗民或立或蹲,大碗吃肉;第一次跟着妈妈坐在背篓里,感受山里大世界的山里娃,这一次有没有尿湿妈妈的背,“湘西在哪里——在宋祖英的歌里”。在石头筑成的苗寨,人们上山劳作,堂屋的大门两边挂满了一串串的红辣椒,屋檐的穿枋上挂满了金灿灿的包谷。大门是没有锁的,只用一根木棍套在门环上,从野地劳作回来的苗族老太太坐在高高门槛后的木凳上喝着包谷酒,就着鲜红的坛子辣椒下饭,小黄狗静静趴在脚下,石头垒成的院子狭小,墙雨,溪边的卵石上晒着谁家的蓝色印花被,那图案是原生态的,绝美。
罗明金,972年4月出生。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美术系副教授,环艺教研室主任,湖南省设计艺术家协会会员,省设计艺术家协会环境艺术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科研工作,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承担社会项目设计、施工。设计作品获省级银奖一件、铜奖一件。主持省级课题、教育厅和院级课题各一项。在《文艺研究》、《装饰》、《美术观察》等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专业论文20多篇,发表作品30多件。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湘西地区的地域概况
第二节 湘西苗侗族概述
第二章 苗侗族民族民俗文化
第一节 苗族民俗
第二节 侗族民俗
第三章 湘西苗侗族乡土建筑的文化特征
第一节 苗侗族村寨聚落形成
第二节 村寨聚落的类型
第三节 苗寨、侗寨乡土建筑的空间特征
第四章 湘西地区苗族乡土建筑
第一节 公共建筑
第二节 民居建筑
第五章 湘西地区侗族乡土建筑
第一节 公共建筑
第二节 民居建筑
第六章 湘西苗侗族村寨乡土建筑的装饰艺术
第一节 苗侗族乡土建筑的色彩
第二节 装饰应用的色彩
第三节 装饰形式及部位
第四节 装饰纹样及文化特征
第五节 装饰的功能及民俗意境
第六节 装饰案例分析一高椅侗寨古村
第七章 湘西苗侗族乡土建筑的传承与保护
第一节 湘西苗侗族乡土建筑现状
第二节 传承与保护面临的问题
第三节 传承与保护的对策
后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