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闾的散文语言别致典雅、内容朴实丰厚、意境精深幽远,他的文章深受广大学生和教师群体的喜爱,是老师教学、学生阅读的*选,也是提升中小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典范。
近年来,中小学课本经历了全面改版,王充闾的作品活跃在众多版本的教科书中。现行的各个版本中小学语文教材,如人教版、苏教版、沪教版、鲁教版、粤教版等几十余版语文教材,均收录了王充闾的作品。这些作品同时也是中小学语文考试试卷的“常客”,可谓极具品质保证。
《王充闾语文课》收录了王充闾先生目前被收入语文课本及阅读材料的精选文章,共计36篇,为广大中学生读者提供了方便的读本,是学生学习语文、学习写作的上佳选择。
《王充闾语文课·自序》
王充闾
课本在我的心目中,自始就是庄严而凝重的。叩其原因,这当然和我从六岁开始即入私塾读经有关。“四书五经”、《老子》《庄子》《楚辞》《史记》这些两三千年传承下来的国学经典,莫说小孩子,即便是在成人眼中也是神圣无比的。这个习惯养成之后,八年过去考入中学,尽管其时还说不清楚语文课本体现文质兼美的典范性,体现语文素养的知识点、能力点,但也总是由衷地喜爱、悉心地听讲。待到我也走上三尺讲台,当了中学语文教师,知道了手中的教材课本,都是经过语文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们精心选择、层层论证,进行过大量基础性研究,并在师生教学互动中受到实践检验,那种虔诚敬谨之心更是进一步强化了。即便是走上文学创作道路、成为散文作家,这种心情也未曾改变,仍然不时地重新温习那些早已谙熟于心的范文,继续从中汲取营养。
大约是二十世纪末吧,一天突然接到南方文友函告,说是我的文章进入了中学语文课本,接着便陆续收到京津沪粤苏鲁版的语文课本样书。期间,还应邀参加过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庐山召集的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作者座谈会,观摩了示范教学。座谈会上,有记者询问:作为一位作家,面对自己的作品被收入语文课本,有些什么感想?
我说,首先是感到十分荣幸。语文学习关系到亿万青少年的成长,不仅担负着思维能力、审美情操的培养和文化传承的使命,而且有助于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国民的素质。已故著名教育家苏步青先生有言,如果说数学是学习自然科学的基础,那么,语文则是基础的基础,是所有学科中 最基础的学科。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高度,所以说,作品能够入选语文教材,确是一个作家的幸事。
当然,同时也立刻感受到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在这方面,鲁迅先生给我们树立了伟大的榜样。鉴于人是自身命运和社会发展的主体,先生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提出“首在立人”的思想,分外重视文艺的“立人”功能,指出:“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也正是本着文学对于人的精神世界的唤醒、提升、引领作用,因而他在一篇文章中深情灼灼地说:“还记得三四年前,有一个学生来买我的书,从衣袋里掏出钱来放在我手里,那钱上还带着体温。这体温便烙印了我的心,至今要写文字时,还常使我怕毒害了这类的青年,迟疑不敢下笔。”作为铸造灵魂的工程,文学阅读在青少年时期至为关键,而教学课本肩负着尤为重要的使命。一个作家有幸参与其事,即便只是聊尽绵薄之力,也加倍感到使命的光荣、责任的重大。
与此紧相关联,或者说由此派生的是关于“读者意识”问题,亦即在写作过程中,作家自觉地考虑到读者的需要程度、接受水平、接受心理和审美兴趣。
前几年,我曾有机会在吉林大学附属中学和浙江湖州师范学院现场观摩了关于我的文章的示范教学。那天,吉大附中初三年级语文教师讲授的是拙作《我的第一个教师》。文中记述了儿时入塾读书前后同“魔怔”叔交往并受教的一些见闻趣事。这位绰号“魔怔”的族叔有两个特征,一是博学多闻,“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二是心性耿直,情怀郁结,胸中常有一种怀才不遇,抑塞难舒之气。课堂上发现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前者,七个发言的全都津津乐道;而对后者只是三人有所涉及,却又对引文“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感到茫然。显然,对于一个时空界隔过于生疏、年龄只有十五六岁、涉世未深的孩子来说,这些内容有些僻奥了。当时我想,若是重新把笔,在书写这方面内容时,一定会从小读者角度着想,多费一些笔墨,或做出某些调整。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湖州师院中文系那次讲授我的课文《一夜芳邻》。对于文中所描述的访问英国女作家勃朗特三姊妹故居时的心理活动(包括想象、幻觉、联想、追思)与间接的生命体验,大学生们反应热烈,师生与作者间产生了良好的互动效应。这使我明确了什么是 文学青年所喜爱的思维方式、审美趣味与表现手法,进一步深化了读者观念,特别是对于教材这类典型的“公共知识产品”,力求最大限度地提供实现文章价值的可能性。
是为序。
2019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