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政府组织与地方治理研究:以云南地区非政府组织为例
定 价:68 元
- 作者:张海夫 著
- 出版时间:2019/11/1
- ISBN:9787520308656
- 出 版 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D677.4
- 页码:214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非政府组织与地方治理研究:以云南地区非政府组织为例》在梳理、检讨学术界对非政府组织与社会治理、非政府组织与基层治理等重大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对活跃在云南地区的非政府组织外部环境、价值理念、行为方式及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定性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功能、性质、作用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形成具有现代理性品格的非政府组织共同体,塑造公众对非政府组织的信任,探求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与地方治理方式之间的有机关联,构建风险感知前移、事中协调排压、全程利益表达、事后跟踪诉求的法治思维下大治理格局。
随着国际国内形势风云变幻,新时代下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交互演进,社会结构正经历着有史以来最剧烈的变迁,社会分层日益多样、社会利益日趋多元,政府、市场、社会等各种要素深度勾嵌与碰撞。不是所有流动、开放的社会都预示着社会的有序稳定,事实上,如果社会利益差距过大、社会阶层和利益结构板结,因利益和价值观引起的冲突将以难以控制的不确定性增大。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集体矛盾的波浪式爆发就是例证。边疆多民族地区更加具有民族心理、价值观念、文化结构、行为方式乃至宗教等特殊性,民族地区发展愿望与现实落差、利益诉求、权利诉求等都有可能引起不同方式的抗争,近年群体性事件上升和复杂性变异正是这种抗争的标向。稳定与治理密切互倚。但是,纵观这些年来的治理方式依然存在着“压力型治理”的弊端。因此,社会组织力量的参与对构建治理与赋权结合的动态治理模式具有积极意义。
云南这一边疆多民族地区具有非凡的特殊性,研究过程中,坚持支持与矫正并举,尽力通过实证研究深人分析非政府组织的内部机理和外部运行环境,同时,在分析、梳理、借鉴域外理论成果基础上,对非政府组织进行全方位深入解读,力图集中和准确的反映非政府组织的性质,为今后地方治理方式的创新提供理论支撑和现实指导。具体来讲有几个方面:第一,深入探讨边疆民族地区非政府组织作为沟通政府、维护利益、化解积怨的重要渠道;第二,梳理边疆非政府组织的现状,提炼非政府组织参与地方治理的利益表达代言人和桥梁功能;第三,对现有的社会组织参与“风评”及法律规制进行剖析,重点分析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风险评估体系方案的制定,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合作过程中的法律规制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拓展非政府组织的作用领域和非政府组织嵌入地方治理的法律机制;第四,分析边疆民众对非政府组织的心理认知和预期以及是以怎样的态度和方式依靠非政府组织表达和维护利益、排解矛盾,积极构建嵌入型动态治理模式。
当前社会转型面临的困境与经济社会发展重任交错叠加,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期而至、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国内高质量发展转型要求的逼迫性等种种变动均表明我们当前处于改革开放以来最为复杂的时期,各种陷阱暗藏于社会各个领域,各种社会风险日趋复杂多变,社会矛盾事件的不确定性和冲突系数增大,精准判断各种影响稳定的社会事件愈加困难。造成这种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物质利益的分化与固化,也有文化观念和社会思潮的推波助澜。多民族地区具有比其他非民族地区更为突出的民族多样、价值多元、文化多彩、利益诉求强烈、宗教色彩浓厚、跨境流动性频繁等诸多特点。此背景下,各种社会力量相互交织、碰撞,使得社会矛盾欲意复杂,社会风险转化社会危机事件的可能性加大、增多,应对如此复杂的社会风险,特别是在处理群体性事件危机过程中,反思当下治理方式发现,受压力型治理的惯性作用带来的负面效应,处理治理事件的政府相关部门也在积极转变思维,探求以法治思维为理念的多元共治新型治理方式。但总体上看,还没有跳出传统刚性治理的模式,治理思维还停留在强力控制的息事宁人之静态治理层面,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依然任重道远。这些方式显然与经济社会转型及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不相适应。
张海夫,男,1968年2月生,河南省新蔡县人,西南林业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书记、发展规划与咨询评估研究院副院长。国家社科基金鉴定评审人、云南省高校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昆明市评标专家、中华律师协会会员、“云岭大讲堂”主讲嘉宾等。主要研究方向为法哲学、发展战略与规划、风险治理等领域。近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省“十二五”、“十三五”及部分地州五年规划和有关专项课题研究30余项,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著作2部。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创新点及不足
第一章 非政府组织
第一节 非政府组织概述
第二节 非政府组织的功能、属性
第二章 社会利益分化与治理理论
第一节 社会治理的相关理论
第二节 多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利益实现方式
第三节 结构分层和利益分化引发社会风险的可能性分析
第三章 非政府组织与社会治理的关系
第一节 非政府组织与社会治理的正向关系
第二节 非政府组织与社会治理的负向关系
第四章 多民族地区非政府组织与地方治理的关系
第一节 多民族地区非政府组织分析
第二节 多民族地区治理困境的表现与原因
第五章 多民族地区非政府组织推动治理方式转变分析
第一节 非政府组织在多民族地区治理中的现有作用
第二节 多民族地区非政府组织推动治理方式转变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多民族地区非政府组织推动治理方式转变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六章 对策建议
第一节 重视非政府组织在治理方式转变中的作用
第二节 创新多民族地区治理机制
第三节 具体对策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