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中国国家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战略意义,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亦至关重要。有关产业政策自2010年出台以来,已近十年。关于产业政策的争论不少,但结合产业政策研究其理论基础、政策效果、实际状况及作用机制的工作几乎是空白。
为此,《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理论、实践与机制》尝试进行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理论、实践与机制研究,在理论梳理和方法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了显示、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钢铁环保(烧结脱硝)四个典型的产业及其政策,运用以产业链和价值链结合分析为基础的整合性政策分析方法来进行分析、评估,说明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与产业政策关系的实际情况,研究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理论、目标、架构、工具体系、机制、效果。
简介本书的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理论、实践与机制:基于产业及其政策案例的研究”课题的设立背景、研究目标和内容;讨论“中美贸易摩擦”国际环境变化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相关的几个认识问题;最后概要课题的研究结论及建议。
(一)研究背景、对象、问题
意识和内容
1.研究的背景、对象及目标
本书反映了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2018年设立的课题“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理论、实践与机制:基于产业及其政策案例的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
按《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以下简称《决定》)的表述,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o《决定》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7类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2016年《“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国发[2016]67号)又增加了数字创意产业。
国务院出台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至今已有9年。各方面都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很重要,但对政策实施及其效果的看法却并不相同,公开的有关政策及其效果的系统研究成果也比较少。
为此,课题组把研究的目标确定为:用合适的方法,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及其实际影响进行政策分析评估,提出进一步完善政策的针对性建议。
前言
(一)研究背景、对象、问题意识和内容
(二)需要研究和认识的几个问题
(三)本书主要看法及建议
一 已有研究成果梳理和启示
(一)国外的研究成果
(二)国内的研究成果
(三)启示
二 政策:基本架构、工具和整合设计方法
(一)政策架构和政策设计内容
(二)政策工具
(三)政策分析方法:ICVC-HPA方法
(四)ICVC-HPA方法的意义及可行性说明
三 政企互动:提高政策质量的重要基础
(一)政企互动的含义和意义
(二)中国政企互动的情况和经验
(三)提升政企互动水平的有关建议
四 案例分析
(一)4个案例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二)政策及政企互动
(三)案例发现及初步的讨论分析
(四)政策成功的主要经验
五 总结及问题
附录 显示(液晶)、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钢铁环保(烧结减排)案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