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海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海岸带生态环境跨域治理卷
定 价:60 元
丛书名:浙江智库 , 海洋资源环境演化与东海海洋经济丛书
- 作者:马仁锋,窦思敏,龚虹波 著
- 出版时间:2019/11/1
- ISBN:9787521003192
- 出 版 社:海洋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P722.6
- 页码:235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中国东海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海岸带生态环境跨域治理卷》按照海岸带生态环境“现状趋势—问题根源—治理行动”逻辑展开,海岸生态环境现状与趋势是海洋生态文明的治理基础;海岸带生态环境问题与根源是海洋生态文明的治理关键;海岸带生态环境治理制度供给是海洋生态文明的治理动力;府际协同、横跨部门政策及政策网络、参与式等治理工具是推动海洋生态文明治理的战方略与举措。本书不仅运用了现代区域经济学与国土空间管理的理论,而且从实践中挖掘和提升出海岸海洋生态环境治理的新理论和观点,对海洋经济学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海洋是地球表层空间重要组成部分,人类海洋利用活动是人海相互作用关系的基本内涵。人类的海洋利用活动按照与人类活动所主要依存的陆地空间距离关系,可初步划分为海岸带利用、海湾及边缘海利用、远洋海域利用、离岸海岛利用四种海洋国土经略范畴。作为复杂、系统、开放的海岸海洋资源环境利用活动,海岸海洋利用活动深刻改变着人海关系和地域生态环境系统。海岸带所蕴藏丰富之生物与景观资源具有高度敏感性与脆弱性,一经破坏,除难以恢复外,亦将降低海洋生物生产力,造成环境灾害,影响海岸生态环境平衡。过去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国防管制放宽,沿海地区之空间利用渐趋多元,同时开放生态环境敏感地区、产业发展、交通运输、景观游憩、国防安全等的功能空间。然而各自的事业开发规划未能整合考虑海岸土地及资源之特性,以致发生海岸土地竞用、超限利用、不当利用等问题凸显,使海岸多功能利用、资源维护、生态栖地保存、生物多样性维护、国土安全等均面临重大威胁。
一个不太经常被注意到的事实是,尽管被广泛认为是陆地文明的典范,但中国其实是地球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过去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都位于东部沿海,而现在,政策制定者更是把目光投向了蓝色的大海。海洋经济也许比陆地经济有着更大发展空间:2006-2010年,包括海洋渔业、海运等在内的海洋经济占中国经济总量1/10,其中沿海11省区市却占了近1/6;2011-2015年,中国海洋经济年增长率为8.1%,高于7.8%的全国国民经济增长率。2012年9月,第一部全国性的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海洋经济重要性的提升引人注意,同样引人注意的还有中国政府对近海环境退化的担忧。2017年5月,《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中除了持续规划海洋经济发展外,也着重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并针对近年过渔的问题增加规范与治理方式。中国的第二个海洋经济发展五年规划显示,海洋的危机和机会从未像现在这样受到重视,规划进一步确定了中国的海洋策略和生态治理路线。
此前多年,由于沿海湿地开发、入海河流污染等原因,中国近海环境质量持续恶化,根据《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严重污染海域面积(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直到2016年仍在12%~17%间波动。除了海洋污染,过度捕捞也导致近海渔业资源大幅减少,许多传统渔场消失。为此,海洋“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强海洋环境综合治理”,意味着今后陆域经济活动也将越来越受海洋环境能力的限制。此外,规划强调到2020年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要从2004年的500/0提升到70%、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大于35%,这两项量化目标是规划的约束性目标,将与沿海各地官员考核挂钩。由此,中国政府正式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制度,例如海洋功能区划、重点海域排污总量控制、近岸海域水质评估考核、海上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海洋生态红线等,这显示出中国政府治理近海环境污染的决心。
本卷在梳理海岸生态环境管理与治理思想脉络基础上,刻画中国东海长三角海岸海洋环境现状与趋势,诊断长三角海岸带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根源,甄别长三角海岸带生态环境已有跨域管理体系的优劣,构建跨域主导的中国东海海岸带生态环境治理方略与行动工具。本卷认为长三角海岸带跨区域生态环境治理的逻辑起点是多元主体间的利益冲突,逻辑终点是理顺不同尺度区域的政府、市场、社会的复杂主体关系及其整合机制。本卷探索性地将治理中利益主体的不同和利益逻辑关系的复杂性、制度化实践的可能性,作为分析和诠释不同尺度的区域主体关系及其治理海岸带生态环境机制结构的主线。其中,跨省、直辖市的海岸带生态环境治理是建立在府际关系的理论框架下,涉及中央政府对管辖国土的政府间关系的协调以及相同层级政府间的协作;跨(陆一海)功能区的陆向、海向污染治理则既涉及府际关系、又需要考虑海岸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整体性与网络性问题,也面临一定的国家海洋权益的冲突;跨(滨海)乡镇的海岸带生态环境管理是地级市、县级行政单元范围内最易操作,却又是需横跨多部门协力攻克的难题,突破路径在于依托国家正在推进的县域“多规合一”,实现海岸带地区生态环境管理遵循一个共识的指导思想、一套统合的基础数据、一套可衔接的技术标准、一张可传递的目标指标表、一张统领的空间布局图、一个共享的规划信息管理平台、一套统一的规划体系。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背景
一、海岸带生态环境发展态势
二、中国东海(长三角)海岸带生态环境亟待治理
第二节 海岸带生态环境治理的内涵与逻辑
一、海岸海洋环境治理的理论脉络
二、海岸海洋环境治理的基本要素
三、海岸海洋环境治理的法律制度
四、海岸海洋环境治理的尺度与模式
五、海岸海洋环境治理的全球-地方化挑战
第三节 中国东海(长三角)海岸带生态环境治理的研究思路
第二章 海岸带生态环境治理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海岸带生态环境治理的自然属性
一、海岸带海陆自然要素的互通性
二、海洋洋流的流动性以及海水的立体性
第二节 海岸带生态环境治理的社会经济属性
一、财政分权与海岸带生态环境治理
二、地方利益至上性与海岸带生态环境治理
第三节 国内外海岸带生态环境共治经验与启示
一、国外海岸带生态环境共治经验
二、国内海岸带生态环境共治经验
三、国内外海岸带生态共治经验评述
第四节 海岸带生态环境治理理论的主流观点
一、海岸带可持续发展
二、海岸带综合管理
三、海岸带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第五节 海岸带生态环境治理思想演进与跨域治理
一、从管理到治理
二、海岸带生态环境冶理思路与模式赏进
三、从海岸带生态环境治理到海岸带生态环境共治
四、跨城治理类型与主要理论
第三章 中国东海区海岸带及其长三角样带
第一节 海岸线概念及分类体系
第二节 海岸带概念及范围界定标志物
一、概岔
二、范围界定标志物
三、中国缤海地区有关规划中的海岸带范围界定
第三节 中国东海区海岸带特征与长三角样带
一、中国东海区范围
二、中国东海区海岸带特征
三、长三角样区
第四章 长三角海岸带生态环境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第一节 长三角海岸带生态环境现状
一、海向生态环境现状
二、陆向生态环境现状
第二节 长三角海岸带生态环境发展趋势
一、海湾、近岸水域环境动态变化
二、基于相关性分析的海岸带生境要素变化趋势
第三节 长三角海岸带生态环境问题成因解析
一、长三角海岸带生态环境问题人类活动驱动
二、长三角海岸带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成因探析
第五章 长三角海岸带生态环境治理现状与问题
第一节 现有涉及海岸带生态环境管理制度
一、海岸带行政管理体制状况
二、国家、省级层面涉海法规
三、海岸带生态环境问题的制度审视
第二节 长三角海岸带生态环境合作管理亮点与反思
一、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有关生态环境合作治理倡议
二、长三角生态环境合作管理相关事件与经验
三、长三角海岸带生态环境管理现状反思
第三节 长三角海岸带生态环境治理关键问题识别
一、海岸带生态环境共治法制化进程与保障制度建设滞后
二、现行行政架构下政府部门纵横向协作机制有待完善
三、海岸带地区相关规划亟待整合
四、海岸带生态损害评估及其损益主体界定难
五、海岸带生态环境要素规制亟待修订
第六章 长三角海岸带生态环境治理障碍
第一节 生态环境治理与海岸带生态环境共治
一、公共治理
二、生态环境治理
三、海岸带生态环境共治
第二节 海岸带生态环境共治的主体识别及利益博弈
一、海岸带生态环境治理主体识别
二、海岸带生态环境治理利益冲突与利益均衡的博弈分析
第三节 政府视域海岸带生态环境共治的行动工具与实施困境
一、体系化海洋法律:统筹长三角区域立法工作推进海岸海洋规制建立
二、市场性政策:利用政策工具从根源限制利益主体海岸污染行为
三、涉海空间规划合一:推进基于技术规范的长三角海岸规划多规合一
四、共治工具的实施困境分析
第七章 长三角海岸带生态环境跨域治理路径与策略
第一节 长三角海岸带生态环境跨域治理既定前提
一、政府责任管理体制的纵向优化
二、政府责任管理体制的横向协同
第二节 长三角海岸带生态环境跨域治理的主要路径
一、共同预防
二、共同补偿
三、共同保障
第三节 长三角海岸带生态环境跨域治理的操作策略
一、以协同治理为核心,建立多元治理的共治机制
二、以健全法规为手段,形成共同治理的整合机制
三、以项目活动为载体,形成契约治理的保护机制
四、以循序渐进为动力,强调绩效治理的评估机制
五、以培育精神为根本,倡导过程治理的引领机制
第八章 中国海岸带生态环境跨域治理行动指引
第一节 中国海岸带生态环境跨域治理模式的选择
第二节 中国海岸带生态环境跨域治理模式的运作
一、县内跨乡镇海岸带生态环境治理的策略性伙伴关系运作
二、省内跨县(市、区)海岸带生态环境治理的协议或规划统筹
三、跨省份的海岸带生态环境治理府际合作体制运作
第三节 中国海岸带生态环境跨域治理模式的实施工具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