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人工智能、3D打印等在给社会创新领域带来新的发展,是否也触发了科技的“黑暗面”?技术是否会助长“人性之恶”?我们如何确保“科技向善”,尽可能避免它带来的负面影响?
作为社会创新领域的前沿性刊物,《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每期都会推出一些对读者来说比较陌生,但又与当今社会热点问题紧密相关的概念和方法论。
本期重点讨论了区块链、人工智能、3D打印等科技发展在社会创新领域的运用和发展,指出科技必须是向善的,分析了科技运用于慈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应对方法;本期还讨论了在国际发展援助领域中循证实践的作用,循证实践可以帮助项目在援助过程中持续关注进展、发现问题以便改善援助方式等。
《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英文版由斯坦福大学PACS中心出版。中文简体版由北京乐平公益基金会引进,汇集了世界各地在社会创新方面的前沿研究、实践、经验总结,以及专家学者对社会创新方面新的见解,帮助政府部门、企业、公益组织等更好地推进社会创新。
导言科技向善,以技术推动社会创新
在一个人工智能型技术飞速发展的年代,科技的进步正在显著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这一方面提升了社会福祉,另一方面也滋生了社会恐惧。这种恐惧来自两个深邃的哲学命题:一是人性之恶是否会经由技术而放大,如当年原子弹引发的科学伦理反思;二是技术与人的关系是否会发生变化,人类是否可能陷入被自己发明的技术支配的绝境?
社会创新正是解决这两个问题的一剂良药。
科技进步本身并不直接涉及善恶,但人的行为却相反。如何通过人的创新行为引导科技向善,是当今世界一个紧迫的命题。本期的主题是“新科技与社会创新”,其文章之一《AI向善的机遇与挑战》讨论的是一个细节,从“使命任务驱动型人工智能”的案例出发,AI(人工智能)应用需要担负起解决社会和生态问题的责任,机器学习由此才会成为一种向善的解决方案。
社会创新之于科技向善不仅是一个理论与方法论命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中国区块链驱动慈善事业的新模式》是《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英文版的封面文章,作者对区块链技术促进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特别是在建立社会信任机制上的作用颇为乐观。但正如《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中文版)对之发表的导读所提醒的那样,如果对区块链技术在互联网公益慈善事业中的应用绩效抱有过高期待,或许有缘木求鱼的风险。
本期另一重点讨论的议题是“利益相关者经济”。2019年夏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商业圆桌会议”汇聚了181位企业首席执行官,他们在联合签署的《公司宗旨宣言书》中声称:“股东利益不再是最重要目标,首要任务是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社会。每一个利益相关者都至关重要。”这更改了长期以来社会公认的“股东至上”的商业原则,从而引导全球商业生态进入一种创新模式。这也标志着共益企业正成为一种普遍的价值共识,商业领袖们集体倡导的是所有利益相关者都要在商业活动中受益,这些利益相关者包括七类:客户、股东、员工、合作伙伴、社区与社会、地球和位于所有这些活动的中心且不断做出决策的企业。在这里,尽管商业向善已经成为一个明确的原则,但“利益相关者经济”仍然是一个新鲜概念:当企业的使命、任务和目标被重新定义,如何去做就成了关键。
本期其他一些文章也值得关注。
《循证实践在国际发展援助领域的新思路》虽然将讨论聚焦于国际发展援助领域,但线性思维模式对社会创新或许无意识的伤害却是一个不能小觑的问题。社会创新的知识基础是社会科学,基于经验证据的思维和判断力是社会干预政策成功的基础。
《密苏里模式:应对创伤的系统性变革新视角》的现实意义在于,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当下严重的社会问题,传统的心理治疗与疏导已呈现出某种路径依赖的局限性,而“创伤知情型”疗法可以成为一种新的创新型工具。
《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中文版)从来不是一本适合坐在幽静书斋里的沙发上阅读的书籍,它的文字适合在咖啡馆、地铁上、飞机场、码头等诸如此类的灵活空间里,在人的行动间歇时刻浏览。它始终指向一种恒定的价值关怀、明确的行动目标、以经验事实为基础的判断力和专业化的操作方案,以及对所有这些知识的分享欲望,这种欲望驱动着每个社会创新者不断努力完善自己和自己所处的社会与社区,并在剧烈变革的环境中引导着这种变革的方向始终向善。
《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英文版指导和激励来自世界各地和社会各个部门(非营利组织、企业和政府)的数百万社会变革领袖。通过在线研讨会、会议、杂志、在线文章、播客等,《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探讨涉及各类主题的研究、理论和实践,包括影响力投资和非营利组织的商业模式。《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由斯坦福大学PACS 中心出版。
《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中文刊出版方:北京乐平公益基金会。北京乐平公益基金会致力于构建一个包容发展的社会,为真切关心社会发展的人提供解决社会问题的生态环境。乐平将自己定位为社会创新的触媒和社会创新市场的构建者。
通过以影响力为导向的综合性投资,乐平支持具有高成长性的新生代社会企业快速发展,并催化具有规模化潜力的社会创新方法,最终产出规模化的社会影响力。通过一系列知识与思想产品,乐平为社会创新构建人才市场和思想市场,基于跨界多元的社群培育一个有利于社会企业家生长的社会创新环境,促进更多社会企业的规模化发展。
导言 科技向善,以技术推动社会创新 1
特别策划
中国区块链驱动慈善事业的新模式3
AI 向善的机遇与挑战 20
用 3D 打印解决住房问题 27
“反家暴”新思路:一个多方共创的庇护网络 33
水滴启示录:社会价值嵌入商业创新充满挑战,但这值得冒险 39
专题文章
循证实践在国际发展援助领域的新思路——超越线性思维,建立协商文化 47
金字塔底层市场的“共创模式” 68
密苏里模式:应对创伤的系统性变革新视角 91
东亚聚焦
从三方皆好到七方皆好:日本后增长时代的利益相关者经济 110
最佳实践
网络彩虹行动 131
新方法
爆料失败的国际援助项目 134
用区块链为无家可归者提供身份证明 134
拯救北极冰盖的阿波罗计划 135
观点荟萃
合作社模式是打破传统信贷壁垒的新途径 136
社会影响力债券面临融资缺口 138
研究速览
失败的组织文化易造成性别不平等 144
公立学校更能战胜分歧,促进社区融合 145
绩效体系或影响心理健康 146
新书架
绝不仅仅是模仿:中国式的企业创新 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