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残游记》(精装插图本)是中国古典小说藏本(精装插图本)中的一种。人民文学出版社在成立之初即致力于中国古典小说的整理与出版,半个多世纪以来陆续出版了几乎所有重要的中国古典小说作品。这些作品的整理者,均为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如聂绀弩、张友鸾、张友鹤、张慧剑、黄肃秋、顾学颉、陈迩冬、戴鸿森、启功、冯其庸、袁世硕、朱其铠、李伯齐等,他们精心的校勘、标点、注释使这些读本成为影响几代读者的经典。中国古典小说藏本(精装插图本)丛书将这些优秀的经典之作集结在一起,再次进行全面细致的修订和编校,以期更加完善;所选插图为名家绘画或精美绣像,如孙温绘《红楼梦》、孙继芳绘《镜花缘》、金协中绘《三国演义》、程十髮绘《儒林外史》等,以丰富读者的阅读体验。
《老残游记》是清末文学家刘鹗晚年写的一部小说,成书于一九〇六年,*初连载于《绣像小说》半月刊,后又连载于《天津日日新闻》,这篇小说以一位走方郎中老残的游历为主线,对社会矛盾开掘很深,尤其是他在书中敢于直斥清官(清官中的酷吏)误国,清官害民,独具慧眼地指出清官的昏庸常常比贪官更甚。同时,小说在民族传统文化精华提炼、生活哲学及艺术、女性审美和平等、人物心理及音乐景物描写等多方面皆达到了极其高超的境界。本书由著名文史专家陈翔鹤、戴鸿森校注,此次再版增加精美插图二十幅。
前 言
《老残游记》二十回,一九三年发表于《绣像小说》半月刊,至十三回因故中止,后续载于《天津日日新闻》,原署鸿都百炼生著。作者的真名叫刘鹗,字铁云,清末江苏丹徒人,生于一八五七年,卒于一九九年。他出身于一个封建官僚的家庭,却无意于以科举博取功名,懂得算学、医药、治河等实际学问。曾先后在河道总督吴大澂、山东巡抚张曜处作幕宾,帮办治黄工程,得到很大的声誉。又曾向清廷建议借外资兴筑铁路、开采山西煤矿,事情虽非经刘鹗手办成,但在帝国主义列强对我国虎视眈眈、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的时候,这种不惜有损主权以维护清廷腐朽统治的主张,显见违反人民的利益和愿望,遂被目为汉奸。刘鹗也终因不得志于清廷,去而经商,有过多次创办实业的计划,最后都一一归于失败。庚子(一九年)义和团事起,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刘鹗向联军购得太仓储粟,设平粜局,以振北京饥困。一九八年清廷即以私售仓粟罪加以逮捕,流放新疆,次年七月病死于迪化(即今乌鲁木齐)。
《老残游记》是刘鹗晚年写的一部小说,成于一九六年。书中借老残的游历见闻,对当时吏治的黑暗痛加攻击,揭发了所谓不要钱的清官,其实是一些急于做大官(第六回)不惜杀民邀功、用人血染红顶子的刽子手。客观上帮助人民认识到对整个官僚集团是不能寄以任何希望的。这里反映出作者同情民生疾苦的比较进步的一面。但他的基本政治观却是落后的,甚而是反动的。他坚决拥护封建统治,对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本质缺乏认识,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这在书中也有明显的表现。因之,《老残游记》是一部瑕瑜互见的书。
前言老残游记本书流行五十年来,拥有相当广泛的读者。许多人都称道它的文字艺术,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也赞说:叙景状物,时有可观。作为一部艺术作品来看,无论在语言的运用上、在对生活的观察上、在细节的描绘上,都看得出作者不愿因袭、追求创造的精神。与晚清的同类小说相较,艺术上的成就是比较卓越的。
今年恰值刘鹗诞生一百周年,我们整理出版《老残游记》,既以表示对作者的纪念,也希望有助于对本书思想、艺术价值的进一步研讨。
这个本子是以《天津日日新闻》本为依据,参校了《绣像小说》的连载本、亚东图书馆本、艺文书房本,文字、标点都作了一番订正。为了方便阅读,加了一些简单的注释。又有《二集》六回,我们据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单行本,排作附录,没有加注。在校勘上,有各本俱误、我们据文意改动的个别地方,需要作一交代:
(一)第十一回第122页取已陈之刍狗而卧其下,必眯句,眯,《日日新闻》本作,他本作昧,据《庄子》本文改眯。
(二)第十七回第189页却拿狼皮褥子替人瑞盖腿句,狼皮褥子各本俱作虎皮毯子,与第十二、十六回所述情节不合,据前文改。
(三)第十八回第195页则贾家之死不由月饼可知句,贾家各本俱作魏家,据文意改。
(四)第十九回第201页你却先到齐东村去句,村各本俱作庄,与全书不一致,故改。
此外,书中张宫保、庄宫保,魏谦、魏诚,同为一人而姓名错杂,我们即以《日日新闻》本初出为据,统一为张宫保、魏谦。
上述整理工作上的疏漏、错误,相信一定会有,我们期待着读者的批评、指正。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
一九五七年四月目录
刘鹗(18571909)清末小说家。谱名震远,原名孟鹏,字云抟、公约。后更名鹗,字铁云,又字公约,号老残。署名鸿都百炼生。汉族,江苏丹徒(今属镇江市)人,寄籍山阳(今淮安楚州)。刘鹗自青年时期拜从太谷学派李光(龙川)之后,终生主张以教养为大纲,发展经济生产,富而后教,养民为本的太谷学说。
陈翔鹤(1901-1969),重庆人,著名作家、出版家、文史专家。年轻的时候,他与好友一起组织的社团浅草社、沉钟社以及创办的刊物《浅草》、《沉钟》,便受到鲁迅先生的重视。1949年后,他筹办并长期主编《光明日报》的副刊《文学遗产》,使其成为中国研究古典文学的重镇。后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兼主编《文学研究集刊》。
戴鸿森,江苏溧阳人。1949年肄业于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1950年参加工作,历任上海三联书店、中国图书发行公司图书审读,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文学编辑室编辑,编审。1957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老残游记(注释)》、《姜斋诗话笺注》、《带经堂诗话(校点)》、《金瓶梅词话(校点)》、《五代诗话(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