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的愿景与落地》共分为6章,主要包括海绵城市建设与综合城市水管理、海绵城市规划优秀案例、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评价的理论依托、天津中新生态城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评价、天津解放南路海绵试点区建设效果评价、天津桥园湿地公园建设效果评价。
《海绵城市的愿景与落地》可供市政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城市规划、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环境管理等专业的科研人员阅读,同时也可供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作为教学参考书阅读,还可供对海绵城市感兴趣的社会各界人士阅读参考。
齐珊娜,天津城建大学地质与测绘学院城市资源环境系,副教授,毕业于南开大学环境科学学院,长期从事有关环境管理、环境评价的研究。
第一章海绵城市建设与综合城市水管理1
第一节综合城市水管理的概念1
第二节综合城市水管理各阶段城市的特征2
一、供水城市2
二、污水管理城市3
三、排水管理城市3
四、水道塑造城市3
五、水循环城市4
六、水敏感城市4
第三节水管理评价体系5
第四节海绵城市研究尚有空间6
第二章海绵城市规划优秀案例——乐陵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9
第一节现状解析与问题识别9
一、城市基本情况9
二、海绵城市建设条件分析13
三、问题及需求分析19
第二节规划目标与技术路线21
一、规划目标21
二、指标体系23
三、技术路线23
第三节海绵城市空间格局构建25
一、重要生态廊道25
二、河湖蓝线及保护范围划定25
三、生态保障机制27
第四节海绵城市系统规划28
一、海绵城市建设管控分区划分28
二、水生态修复规划33
三、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43
四、水安全保障规划45
五、水资源利用系统规划64
第五节海绵城市建设管控分区指引68
一、海绵城市总体建设指引68
二、各分区建设指引68
三、小结74
第六节相关专项规划调整建议74
一、生态规划74
二、城市水系统规划75
三、城市防洪规划75
四、排水(雨水)防洪综合规划76
五、绿地系统专项规划76
六、环境保护规划77
七、道路系统专项规划77
第七节海绵城市设施建设指引77
一、分类地块建设指引78
二、分类项目建设指引81
第八节重点区域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91
一、重点区域的确定91
二、建设方案及控制指标94
三、示范启动区域方案98
第九节海绵城市建设保障体系108
一、规划落实108
二、制度体系建设109
三、监测与考核体系110
四、技术标准体系113
五、其他保障措施114
第十节近期海绵城市建设行动计划116
一、雨污分流工程116
二、清淤清障工程116
三、易涝点改造工程117
四、低影响开发设施建设工程117
第十一节乐陵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分析117
第三章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评价的理论依托118
第一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理论118
一、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理论基础118
二、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一般方法119
第二节生态效率理论120
一、国际生态效率研究进展120
二、国内生态效率研究现状121
第三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能值理论122
一、国内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进展122
二、能值理论研究进展123
第四节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评价涉及的其他方法124
一、海绵城市建设效果与生态健康理念124
二、海绵城市建设效果的评价尺度124
三、海绵城市建设效果的评价单元125
第四章天津中新生态城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评价126
第一节评价指标体系建设126
一、指标体系内涵126
二、具体指标内容127
三、综合评价模型128
四、健康等级划分标准129
第二节天津中新生态城环境背景研究130
一、概况130
二、基础信息提取131
三、指标参数提取132
第三节数据处理与分析136
一、数据标准化136
二、计算权重136
三、综合评价136
四、生态城海绵城市建设效果影响因素分析137
第四节评价方法的适宜性分析140
一、评价方法总结140
二、评价方法的不足之处140
第五章天津解放南路海绵试点区建设效果评价142
第一节评价采用的主要方法142
一、数据包络分析法142
二、Malmquist指数法143
第二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144
一、研究区域的分区思路144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144
第三节评价采用的数据处理方式145
第四节研究区域概况146
一、研究区位置146
二、研究区用地现状146
三、研究区汇水分区146
第五节研究区域生态效率评价147
一、生态效率静态分析147
二、生态效率动态分析151
三、加入运维成本后的再评价153
四、评价结果比较研究157
五、结论158
第六章天津桥园湿地公园建设效果评价159
第一节评价采用的主要方法159
第二节研究区域概况160
一、自然条件概况160
二、景观生态系统概况160
第三节桥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162
一、有机质生产162
二、水源涵养163
三、CO2固定163
四、空气净化164
五、土壤保持165
六、总结165
第四节评价方法的适宜性分析166
参考文献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