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广播节目,由专家回答问题,内容包括压力应对、焦虑调节、恐慌调适、情绪疏导等,有针对一线工作人员的,有针对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的,有针对老人儿童的,有针对居家隔离人员的,有针对确诊患者及家属的,还有针对焦虑恐慌人群的,有针对就医情绪等等方面的,涉及内容方方面面,非常广泛。
内容浅显易懂,贴合需求,运用面广,有丰富的心理学知识。
《心理防疫百问百答》针对新冠肺炎期间人们遇到的各种心理恐慌和情绪问题提供专家意见、专业帮助和专门的应对解决方案。内容涉及压力应对、焦虑调节、恐慌调适、情绪疏导等,有针对一线工作人员的,如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有针对居家隔离人员的,如疑似患者及患者家属。本书的目的是帮助人们解决疫情期间广泛存在的焦虑恐慌、就医压力等方面的问题,由多位专家就某个问题提供清晰简洁的回答,内容短小精悍,易于阅读,非常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
北京市民政局二级巡视员、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会长张青之。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心理科主任、研究员、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刘松怀,原海军总医院心理科主任郭勇,中央财经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系统督导师、国际EAP协会中国分会主席赵然等。
Q111如何在疫情期间让自己和孩子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
大家好,我是北京市丰台区大红门东楼幼儿园园长,我叫杨书兰。今天非常荣幸在这里和大家一起交流,如何在疫情期间让自己和我们的孩子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
在回答问题之前,我想说的是,面对此次疫情,我们心里有各种各样的感受,孩子也会这样,甚至比我们更难应对。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我们更要努力帮助我们自己和我们身边的孩子,应对当下疫情带来的压力。
首先我们都需要了解,在这样一个危机下,如果我们自身的感受是悲伤的、紧张的、不安的、困惑的、害怕的,或者是情绪暴躁的,我想告诉你,这所有的情绪状态都是非常正常的。当有这种情绪的时候,可以选择与您的朋友、您信任的家人,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聊一聊,聊聊我们现在的生活,聊聊我们的情绪,聊聊我们的困惑,看看对方能不能给我们一些建议。当然,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也许很多人是在被隔离、被封楼、被封村的状态下,我们必须要待在家里。
我认为您依然可以通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来达到自我情绪的愉悦。我们所说的健康生活方式有哪些呢?我认为最简单的也是我们最能直接做到的有三点:保持正常的营养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在家里适当地进行锻炼。
在这样一个时期,不建议大家用抽烟、喝酒或服用其他药物的方法来缓解我们当下的一个情绪状态。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做什么呢?我们还可以减少观看和收听您认为感到不愉快的信息和报道,减少我们面对这种负面情绪的机会,从而减少我们的烦恼和焦虑。我想在我们人生道路上,每个人都有应对逆境的方法,来帮助自己很好地管理情绪,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想想有哪些方法我们曾经用过,而且对自己是非常有效的。同时一定要坚定地相信自己,我是可以做到的。如果您感到真的无法面对这样的情绪压力,真的不能很好地管理和解决现在的情绪,也请您及时找到医务人员,或者找到相关的心理咨询师,和他们说一说,聊一聊,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对于孩子来说,在压力面前,他们的表现往往与成人不同,他们有可能会更加固执、焦虑、胆怯、生气,甚至焦躁。有一些孩子在压力和情绪反应很大的时候,甚至还会出现尿床的情况。我们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呢?我觉得第一点,我们成人需要用一种支持的方法来应对孩子的反应,我们应该认真倾听,询问他们担忧的内容,知道他们担忧的内容之后,我们可以轻声地与他们进行交谈,并给予他们一些时间和更多的关注、关怀,还有爱,陪伴他们、帮助他们、理解他们。在此期间,我们让孩子尽量与父母和家人在一起,如果孩子不得不与家庭成员中的重要人物分开的话,请离开的那个人,通过微信、电话等多种方式和您的孩子保持一个相对固定的联系,让他们从内心真正感觉到安心。同时让孩子保持正常的生活习惯。上课、学习以及安全玩耍和放松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最后,如果可以,请尽可能客观地告诉您的孩子,我们当下发生了什么。可以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告诉他们,我们如何才能降低感染的风险。此外我们还需要告诉他们,也许就在我们的身边,有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比如说我们家庭成员中可能有人会因为身体不适需要去医院一段时间,你要告诉他,医生可以帮助病人恢复健康,请他不要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