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南开大学两位青年博士孙勇进、张昊苏合著。二人的研究,对于方法与路径有较多的关注。本书充分展现了津门年轻一代学者的成绩,为悠久而深厚的津门红学再添生机。 本书包括“勇进篇”和“昊苏篇”两篇。具体而言,“勇进篇”主要包括《“索隐”辩证》《索隐派红学史概观》《一种奇特的阐释现象:析索隐派红学之成因》《无法走出的困境——析索隐派红学之阐释理路》等;“昊苏篇”主要包括《〈红楼梦〉文本研究的初步反思》《经学·红学·学术范式:百年红学的经学化倾向及其学术史意义》《对胡适〈红楼梦〉研究的反思——兼论当代红学的范式转换》《红学与“e 考据”的“二重奏”——读黄一农〈二重奏:红学与清史的对话〉》等。
序
勇进、昊苏都是我的学生,都负笈南开多年。从这个意义上讲,二位关于《红楼梦》研究的成果编入“津门红学”丛书名正而言顺。换一个角度讲,建忠兄倡议、主持编辑这一丛书,洵为津门学术界一盛事,于国内红学界也开了一个好头。入选丛书的作者多为红学界的耆宿,八十高龄以上者超过半数。这显示了津门红学悠久而深厚的传统,也是建忠尊重前辈、赓续传统的苦心所在。不过,“江山代有才人出”,诸多前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发展还要寄希望于后昆。建忠本人可视为承上启下的中生代,而丛书中展示一下更年轻学者的成绩,相信将使其面貌更显完备,并增加一些勃勃生机。以一部作品的研究而形成一种“学”,在中国似以《红楼梦》肇端。其后虽也有所谓“龙学”“金学”“水学”等相继出现,但在学界及社会的影响皆远不能与“红学”相比。检点百年“红学”,名家辈出,论文、专著汗牛充栋。而几次大的论争,跌宕起伏,波涛所及远远超出学界的范围。有些问题,如所谓“索隐”与“考证”之争,看似当时已见分晓,岂料数十年后烽烟再起;又如后四十回之评价,一度呈一面倒之势,然不久歧义又生。作为学术问题,这都在所难免,甚至是思想活跃的表现。不过,在争论中,有关方法论,有关研究路径的合理性,双方关注不够多,缺少正本清源的探究与碰撞,也是老问题不断重复出现的原因之一。勇进、昊苏的研究,对于方法与路径有较多的关注。二十年前,霍国玲姐弟活跃于京师时,勇进便著长文讨论文献材料使用的学术规则问题。黄一农“e 考据”提出后,昊苏也就其价值与限度著文讨论。这些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当然不是几篇文章就能解决的,某种程度上“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见仁见智可能是不可避免的结局。但是,提出这个问题,促使学界更多地思考所持方法、所循路径的合理程度,这样的基础性建设对于学术的发展无疑是非常必要的。二人深知兹事体大,或力有不逮,曾向我建议此书的副题是否用“锥指”二字,虽未获采纳,其惕厉谦逊之意昭然。青年学者有此胸怀,“清于老凤”当可期待。
陈洪
孙勇进,1969年出生于吉林省,在南开大学取得文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中国古典小说、当代武侠文化和域外汉文学。先后于《文学评论》《南开学报》《红楼梦学刊》《明清小说研究》《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
张昊苏,1994年生,现为南开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清代文学思想史、文学文献的相关研究。曾撰有《盛世遗响:汉书纵览新说》(济南出版社,2017),点校《吴兔床日记》(凤凰出版社,2015)等。
目录
勇进篇
“索隐”辩证
索隐派红学史概观
一种奇特的阐释现象:析索隐派红学之成因
无法走出的困境
——析索隐派红学之阐释理路
假作真时真亦假
——《红楼解梦》何曾解梦
《红楼梦》与中国人生悲剧意识
《红楼梦》对中国古代小说叙事艺术的全面继承与创新
《红楼梦》的写实艺术与诗化风格
随笔三篇
花边考证
说不尽的索隐派
赵姨娘的青春
昊苏篇
《红楼梦》文本研究的初步反思
经学?红学?学术范式:百年红学的经学化倾向及其学术史意义
对胡适《红楼梦》研究的反思
——兼论当代红学的范式转换
红学与“e 考据”的“二重奏”
——读黄一农《二重奏:红学与清史的对话》
《红楼梦》书名异称考
“作践南华庄子”考:兼及《红楼梦》涉《庄》文本的学术意义
畸笏叟批语丛考
畸笏叟批语编年辑录(初稿
也说“十二支寓”
说“四字误人”
读《还原脂砚斋》札记
读《新石头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