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奎松
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和哲学系,资深企业管理与领导力教练、管理课程开发专家。作者常年为全球五百强和国内知名企业(博世、英格索兰、中国通用技术集团、中国节能、中国电信、中船重工、中国电科、海尔、搜狐、中国平安、阿迪达斯、花王、欧莱雅等)培训管理技能,辅导管理思维,还多次受邀为中国科学院所属院所、国家广电总局(原)、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等机构讲授管理课程,服务企业与机构数百家之多,具有丰富的管理
培训与教练经验。
作者也曾受邀担任上海□□财经《头脑风暴》嘉宾观察员,策划并投资“□□财经中国企业培训大会”“□□财经商业大师论坛”等商业论坛。
作者另著有国内首部管理心理分析小说《突破时间的鱼缸》。
一次,在给一家管理软件公司做中层领导力提升的培训,那是我培训行程□繁忙的一个月。
疲惫还不是这次培训真正的挑战!用培训公司项目经理的话来讲,这是一场“挽救式”的培训。之前的数次课程安排内容是某个知名的版权课程,按道理说,项目经理也是费尽心思,而项目到现在为止,却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毕竟,优秀的课程还是要由人来完成授课的,正如并不是有好的剧本和一套漂亮的戏服就可以唱一出感人的剧目。也可以说,这是一个普遍的挑战:技术和方法的发展像是让人们扔掉了老旧的盔甲,钻进了威武的坦克,然而,无论是“盔甲”还是“坦克”都是需要人的力量和智慧来应用的,把智慧的属性完全交给人造物的时代还没有真正到来!
在心智的“战场”上,其中的角色不仅有培训师,也包括学员,课程需要他们共同来完成。而培训师在其中的角色毫无疑问是首要的。培训师作为教练者的心智模式和对技术的思考往往成为这个“心智战场”的实际条件,是山地战还是丛林战往往由其决定。当然,需要说明一点:培训师和学员是共同作战的战友,他们的
共同敌人是隐藏在心智阴影当中的“怪兽”。
在那次培训项目当中,大家对于之前打怪兽的游戏貌似玩得并不开心。面对客户的抱怨,项目经理压力很大,她以数次叮嘱的方式想把这种压力变成动力注入我疲惫的身体里。更何况,这位培训项目经理之前并未与我共事过,她那期待而忐忑的心情是不难体会到的。
然而,这些叮嘱并不是完成这场培训的关键。或者说,这次培训项目的操作风险是显而易见的,缺乏充分的准备和训前的交流,在有经验的培训负责人看来,这无疑是犯了大忌!
懂得培训运作的方法,又能怎么样呢?这并不是一场组织草率的培训,反而是一个经过精心准备的培训项目。然而,问题还是发生了!如何把这场培训做好成了当前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学员是企业的中高层主管,是一群有潜质的“好战友”。这家企业由一个高校的创业团队发展而来,中高层管理者普遍具有高学历,有研究开发的专业背景,也喜欢学习管理的知识和技能, 经过多年的管理历练,大家对管理有着自己富有个性的经验和看法。有这么一群有动机的学习者,这样的培训应该成功才对!
培训一开始,“气场”不错。培训项目经理也从刚开始的紧张状态放松下来了,到培训教室外面忙起了别的事情。“体悟式教练”的方法对学员而言就像老友的交谈,显得很自然,每个模块在活动分享与总结提升中顺畅地展开了。在这个之前已经发生了“断裂”的培训项目中,管理与领导力的顿悟开始生长绽放。
课后的反馈由培训顾问转发给我,核心学员的感悟是“悟到了管理的要点”……
在两年之后的一次交流中,这位项目经理还提到了那次让她的心情“坐了过山车”的培训项目,她对我说起我之前并不知道的客户反馈:“这个课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悟的!”
这样的反馈着实让我感到欣慰。因为作为教练,即便是在出现了“断裂”的情景当中,也可以有一条正确的途径和学员建立连接。实际上,这种“断裂”的状态恰恰是教练开展的一种资源而非负累,这恰恰就是“体悟式教练”的价值所在!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教练者用“体悟式教练”的“功法”促发了学员内心的“悟性”,从“断裂”来到“整合”。
在多次收到客户类似的反馈,看到学员们感激的目光之后, 作为教练的我也体悟到:这是一种以“心”动“心”的“领导力突破之旅”,我应当写一本书把其中结构化的方法与体悟分享给培训行业和企业的管理者朋友们。
当然,用文字呈现富有体悟的内容,这其中的“悖论”又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对于教练者而言,这种突破又充满了富有价值的兴奋感,让我听到了内心深处的声音:“把它写出来!”
当然,要写教练的话题,还有一个挑战,那就是教练的说法在培训领域已经非常普遍,与之相近的概念也有许多,那么教练□富有价值的内容到底是什么?这显然并不仅仅是培训技术上的讨论,而是指一名真正的教练所应当体悟的“道”。
从理性的思索回到真实的内心,这个答案一直就在那里:讨论教练的话题,难道不是在讨论“人与人之间□大的帮助是什么” 这个话题吗?难道教练不就是在以自身的“能量”促成他人的“顿悟”与心智层面的突破(解脱)的一群人吗?
如果某个人的行为是自觉而富有“能量”地在启发他人,这不就是教练者“为师”的真相吗?
希望这本书能够激发你对教练和领导力“体悟的状态”,在这种“悟”的状态中生发更多的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