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主要论述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丰富内涵及内在联系,坚定“四个自信”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坚定四个自信等问题,有助于广大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和理解坚定“四个自信”的内涵和重要性。
☆新时代新思想标识性概念丛书中的一本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专家全面解读
☆一本书读懂四个自信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核心的使命。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时明确指出:“我国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国,研究队伍、论文数量、政府投入等在世界上都是排在前面的,但目前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同时强调,要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基础在建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关键在构建话语体系,核心在提炼标识性概念和范畴。只有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提炼出标识性概念和范畴,才能形成自己的话语和话语体系;只有构建了一套系统科学的话语体系,才能建构好相应的学科体系与学术体系;只有建构好了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才能构建好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概念与学科建构、理论发展之间密切相关,犹如细胞与生命一样的关系。标识性概念的缺乏或不成体系,科学理论难以形成,学科体系也无从建设。标识性概念既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基础,更是我们党的理论成熟的标志。概念在实践中的指向越具体,它所支撑起来的理论大厦就越具有彻底性,理论就越有解释力。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一个成熟概念的提出是理论创新从抽象到具体的必经阶段。也就是说,理论创新首先要提炼概念或概念创新。只有当不断提炼的概念得到认识与认可,它才有生命力,进而才能使理论明晰而实现逻辑化、系统化和科学化。
虽说我们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最有发言权,但因我们能得到国内外认同的标识性概念和范畴还有所缺失且不成体系,致使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是构建我们的话语体系乃至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的当务之急。
戴立兴,安徽宿州市人。现为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建党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先后出版了《政党与群众》《和谐社会研究》《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国梦的坚强领导核心》《精神》和《毛泽东人民观及其当代意义研究》等5部学术专著。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论坛》等报刊发表论文90余篇。
李琪,河南汝南人,经济学博士。首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及应用、思想政治教育等。
张亚娟,陕西咸阳人。中共中央党校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博士后。现任农工党北京市委社会服务处处长、高级政工师。曾参与10多项北京市社科基金课题和省部级课题研究工作,参编著作3部,发表理论研究论文20余篇。
第一章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胜利的强大力量
一、坚定“四个自信”的内在依据和重大意义
二、“四个自信”形成发展的科学依据和历史路径
三、“四个自信”具有丰富的内涵
四、辩证把握“四个自信”的内在关系
五、坚定“四个自信”与实现“四个全面
第二章 中国道路何以自信
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必然性及提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及基本特征
三、怎样才能坚持好道路自信
第三章 自觉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
一、理论自信的科学内涵
二、坚持理论自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
三、坚持理论自信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四、坚定理论自信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第四章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科学内涵
二、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三、坚持制度自信与制度创新相统
第五章 文化自信是强大的精神力量
一、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及命题提出
二、文化自信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
三、坚持文化自信所面对的挑战
四、文化自信的实现路径
第六章 “四个自信”照亮中国与世界
一、“四个自信”成就“中国梦想”
二、“四个自信”提供“中国方案”
三、坚定“四个自信”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