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独特性》一书对“创造与他者”“原创性与革新性”“语言的独特性与文学的事件性”“责任与伦理”以及“日常生活的不可能性”等范围广大的文艺理论问题作了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解析,具有极强的思想穿透力和学术影响力。该书出于对文学在伦理上的重要性的考虑,论证了如何以一种“负责的”、创造性的阅读方式对文学进行重新解读。
适读人群 :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人员、研究生和本科生、对文学问题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国内尚无阿特里奇著作的汉译本,该书的汉译,其可预期的行业前景广阔,有巨大的图书市场潜力,无论是专业研究人员还是普通读者,都对该书有可观的需求。
近几十年来,关于文学再思考的著作大量涌现。如果《文学的独特性》是一本与众不同的书,它也仍会建立在大量的引文和注释之上。我的目标是尽可能地写出一本让读者容易接近的书,因此我总是在抵制认同前辈和文学社团的诱惑,我的论述也尽量避免被卷入争论,这样就不会把我的思考放置在已经艰苦地争论了好长时间的问题上。为此,我在书后补充了一个简单的借鉴与说明,我想尽量表明我的主要论点的理论来源,并指出可进一步阅读的书目。
我以双重目的来论述相关问题:文学的理论性探讨与对库切(JMCoetzee)小说的阅读相结合。库切的作品以特别的强度和密度的探究,为我想论述的一些理论问题提供了例证,继而令我的思考最后变得清晰起来。为此我撰写了两本书,一本是《库切与阅读伦理》(JMCoetzee and the Ethics of Reading),它以对库切散文小说的细读为主;另一本则是以诗歌为例证的本书,我相信可以作为对上一本书的补充。本书中随处可见引用的库切作品,体现了其作品对我的写作的重要启发。
德里克·阿特里奇(Derek Attridge),英国约克大学英语荣誉教授,出版有25部著作,其中包括《独特的语言》《文学作品》《文学的独特性》等。
张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杰出学者”、博士生导师,兰州大学教授,美国康奈尔大学访问学者,从事文艺美学和比较文化研究。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担任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会副秘书长等学术职务,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丝路审美文化中外互通问题研究”首席专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美学原理》编写组成员、“国家精品课程”《文学概论》主持人和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ities Studies主编。出版著作9部,译著2部,发表论文百余篇。
董国俊,文学博士,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甘肃省外国文学学会理事,从事比较文学与翻译文学研究;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及其他各类项目5项,出版《莎士比亚戏剧选读》《望道与旅程:中西诗学的幻象与跨越》《望道与旅程:中西诗学的迷幻与幽灵》等专著、译著,发表论文20余篇。
张丹旸,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研究生,发表《礼物的“物性”与“事性”》《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的三元辩证法》等论文,参与翻译著作多部。
第一章 绪论
一、开篇问题
二、理解“文学”
三、文学工具主义
四、审美传统
五、超越审美?
第二章 创造与他者
一、创造
二、文化与个体文化
三、他者的创造
四、容纳他者
五、“他者”的版本
六、遭遇他者
第三章 原创性与创新
一、原创性概念
二、体验原创性
三、独创性与创新
四、艺术领域的创新
五、创新如何引发再创新
六、文化距离
第四章 独创性语言与文学事件
一、语言创新
二、作为事件的语言
三、文学事件
第五章 独特性
一、独特性事件
二、文学作品的独特性:一个例证
三、诗歌的独特性
四、翻译与模仿
五、亲密与陌生
第六章 阅读与反应
一、创造性阅读
二、惊异与奇迹
三、文学阅读
四、重读
五、作为反应的阅读
六、作为创新的阅读
第七章 表演
一、文学表演
二、文学表演:一个例证
三、作者性
四、文学作品的时间性
第八章 形式、意义与语境
一、形式与文学
二、形式与意义
三、形式的表演:一个例证
四、形式与工具主义
第九章 责任与伦理
一、为他者的责任
二、伦理
三、文学的伦理
第十章 日常的不可能性
借鉴与说明
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