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的社会想象:乌尔里希·贝克思想中的生活、政治与道德
本书以历史主义研究方式为分析进路,以个体为核心概念,以人的生存境况为分析视角,围绕着个人生活与道德政治研究和探讨。个体化给个人带来了有风险的自由。要坚持一种个人的自主能力,个体化理论就必须从私人生活开始转向对公共生活的研究。在此,本书集中讨论了政治自由、公共生活与世界主义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结。换句话说,本书并非是在抽象的意义上阐释普遍性的“公共生活”,而是坚持认为,人类正处于全球风险之中,国家的疆界在慢慢消解,自我与他者的隔阂也在消除,人类已经变成了同一个命运共同体。
前 言
在个体化的时代,我们如何体验生命的意义?现代人的命运在以人的主体理性取代诸种神性和权威之后,又使个体陷入现代性的理性主义、普遍化的理论概念与后现代性的多元性、片断性、不确定性的争论中。现代人的命运危机的根源在于近代哲学确立的理性自主和道德自觉的个体的合法性的假设。因此,我们必须转换研究视角,在理论和经验、微观和宏观、结构和价值之间,重新界定个体一词的内涵。新自由主义者笔下刻画的“自足个体”形象,夸大了个体的自我理解和行动能力;而社会学家常常谈论的结构规制行动者能力的二元论观点,又过于弱化个体的自主性。与此不同的是,在贝克笔下,当前个体化理论描述的是社会制度以及个体与社会关系的一种新的结构性的社会学转变。从第一现代性向第二现代性转变过程中,大量个体化现象的出现意味着既有社会形式的解体,比如阶级、社会地位、性别角色、家庭、邻里等范畴的日趋弱化。个体越来越从外部的社会控制中抽离出来,在享有一种为自己而活的自我文化时,也不得不独自处理来自系统和社会的风险。个体化因而象征着一种不确定性的自由。
过度的个体化正在危及社会和谐共处的根基。从根本上讲,个体是有缺陷的。由此,要成为一个完善的个体,必须以某种良知和自反性的社会化过程以及自反性的主体间性为前提,建构和创造自己的主体间性。就此而言,个体是以自反性的身影呈现的。也正是在这里,贝克将社会学研究中的社会—个人关系命题转变为结构—价值关系命题。对何为个体的回答,直接从一种二元论过渡到一种个体自反性的阐释。这一自反性特征直接与现代人的私人生活、公共生活的制度化与跨国化、政治自由与世界主义、道德普遍性与世界秩序相互联结。而贝克对个体自反性的阐释,恰巧揭示出了个体依靠道德共识重塑个体化时代的公共精神,从而表达出一种现代社会碎片化后的再建构思想。而这不仅是贝克的个体/主体社会学的取向,也是对贝克道德社会学的深刻阐释,更是贝克从内......
杨君,,四川南部人,社会学博士。现为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讲师、华东理工大学中国城乡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主要从事社会学理论和城乡社会学研究。先后在《城市发展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国农村观察》、《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CSSCI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部分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文摘》、《社会学》、《社会工作》、人民网、光明网等重要期刊和网站转载。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1项,中央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1项,横向委托课题6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国家、省部级项目10余项,横向课题多项。
第一章导论
一研究缘起及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概念界定
四分析视角与研究方法
五研究内容
第二章回溯与批判:个体化理论的思想谱系
一词源学考察:个体、个性及个体化的阐释
二政治哲学视角:启蒙理性与大写之人的意义
三社会学视角: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本质
四当代个体化理论与新自由主义的对话
五贝克个体化理论的原点
第三章现代人的私人生活
一贝克的个体化类型学
二家庭、私人生活与个体化
三从私人生活到公共生活
第四章公共生活的二维性
一公共生活的内涵与本质
二公共生活的类型
三公共生活的二维性
第五章全球社会的构想:从世界社会到世界主义
一研究视角的转变:从民族国家到世界社会
二世界主义与社会理论
三政治合法性的构成与国家角色转型
四世界主义思想的意义及局限性
第六章个体化、公共宗教与道德社会学
一“宗教回归”与现代性危机
二宗教的个体化与公共精神
三公民宗教与世界秩序的构想
四作为现代性共建者的宗教问题
第七章个体化的社会想象:道德政治中的公共生活
一作为个体分析的社会学
二超越与反思:新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的争辩
三风险社会、政治自由与公共生活的道德化
四社会学何为:重新思考社会
第八章个体化及其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命运
一个体化与现代性
二个体化的合法性危机
三个体化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命运
四个体化在中国社会的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