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中,一个影响深远的决定往往系于一些充满戏剧性的时刻,它们是人类命运攸关的时刻,也是“人类群星闪耀时”,而《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名著阅读力养成丛书》正是揭示这些特别时刻的一部作品。茨威格在忠于历史和真实的基础上,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描绘了迥然不同的人物性格,展现了异彩纷呈的历史画卷。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名著阅读力养成丛书》问世后,不断再版,至今在世界上仍拥有大量读者,长销不衰。
“新课标”以及根据“新课标”编定的国家统一中小学语文教材,有一个重要的理念:语文学习必须建立在广泛的课外阅读基础之上。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重要区别是:其他一些学科的学习有可能在课堂上就得以完成,而对于语文学科来说,课堂学习只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甚至不是最重要的一部分;语文学习的完成须有广泛而有深度的课外阅读做保证——如果没有这一保证,语文学习就不可能实现既定目标。我在有关语文教育和语文教学的各种场合,曾不止一次地说过:课堂并非是语文教学的唯一所在,语文课堂的空间并非只是教室;语文课本是一座山头,若要攻克这座山头,就必须调集其他山头的力量。而这里所说的其他山头,就是指广泛的课外阅读。一本一本书就是一座一座山头,这些山头屯兵百万,只有调集这些力量,语文课本这座山头才可被攻克。一旦涉及语文,语文老师眼前的情景永远应当是:一本语文课本,是由若干其他书重重包围着的。一个语文老师倘若只是看到一本语文教材,以为这本语文教材就是语文教学的全部,那么,要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学好语文,几乎是没有希望的。有些很有经验的语文老师往往采取一种看似有点极端的做法,用很短的时间一气完成一本语文教材的教学,而将其余时间交给学生,全部用于课外阅读,大概也就是基于这一理念。
关于这一点,经过这些年的教学实践,加之深入的理性论证,语文界已经基本形成共识。现在的问题是:这所谓的课外阅读,究竟阅读什么样的书?又怎样进行阅读?在形成“语文学习必须建立在广泛的课外阅读基础之上”这一共识之后,摆在语文教育专家、语文教师和学生面前的却是这样一个让人感到十分困惑的问题。
有关部门,只能确定基本的阅读方向,大致划定一个阅读框架,对阅读何种作品给出一个关于品质的界定,却是无法细化,开出一份地道的足可以供一个学生大量阅读的大书单来的。若要拿出这样一份大书单,使学生有足够的选择空间,既可以让他们阅读到最值得阅读的作品,又可避免因阅读的高度雷同化而导致知识和思维高度雷同化现象的发生,则需要动用读书界、语文教育界、文学界、出版界等领域和行业的联合力量。一向有着清晰领先的思维、宏大而又科学的出版理念,并有强大行动力的浙江文艺出版社,成功地组织了各领域的力量,在一份本就经过时间考验的书单基础上,邀请一流的专家学者、作家、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语文老师、阅读推广人,根据“新课标”所确定的阅读任务、阅读方向和阅读梯度,给出了一份高水准的阅读书单,并已开始按照这一书单有步骤地出版。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家庭,是奥地利著名小说家、诗人、翻译家和传记作家。他一生著述颇丰,代表作包括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传记《三大师传》《罗曼·罗兰》,回忆录《昨日的世界》,等等。罗曼·罗兰称他是“奥地利的市民社会高贵的代言人,对他们的能力和弱点,魅力和绝望的描写者”。他还是著名的和平主义者,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经从事反战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流亡巴西,因目睹“精神故乡欧洲”的沉沦而感到理想破灭的绝望,与妻子双双自杀。
不朽的逃亡者
拜占庭的陷落
亨德尔的复活
一夜天才
滑铁卢决定胜利的一瞬
玛里恩巴德哀歌
黄金国的发现
壮丽的瞬间
飞越大洋的句话
逃向上帝
南极争夺战
封闭的列车
西塞罗之死
梦的破灭
译者后记
阅读测评
阅读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