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症机辨治》在洁本(指作品被删减后的版本)《伤寒论》基础上,采用类症方式,对《伤寒论》进行彻底的梳理。全书分为35章,第一章为发热,第二章为恶风寒,第三章为汗出,第四章为气上冲,第五章为发黄,第六章为振栗,第七章为身体疼痛,第八章为身重,第九章为筋肉瞤动,第十章为奔豚,第十一章为皮肤瘙痒,第十二章为头痛,第十三章为眩冒,第十四章为衄血,第十五章为目、口、咽、耳、鼻症,第十六章为厥逆,第十七章为拘急(痉、瘛疭),第十八章为烦、躁、懊憹,第十九章为失眠,第二十章为多眠睡,第二十一章为惊悸,第二十二章为谵语,第二十三章为咳,第二十四章为喘,第二十五章为短气,第二十六章为哕,第二十七章为呕吐,第二十八章为不能食,第二十九章为下利,第三十章为便秘,第三十一章为小便不利,第三十二章为遗尿,第三十三章为胸胁满痛,第三十四章为腹满痛,第三十五章为心下满。
《伤寒论症机辨治》分别以症状为纲,病机为目,综合、分析、归纳,分症别机,症下列机(共列出35个主症,550条病机),机下拟法,法后列方,并附历代典型案例,拓展仲景理法方药的适用范围,丰富《伤寒论》的辨治内容。
《伤寒论症机辨治》在洁本《伤寒论》基础上,采用类症方式,对《伤寒论》进行彻底的梳理。
《伤寒论症机辨治》分别以症状为纲,病机为目,综合、分析、归纳,分症别机,症下列机(共列出35个主症,550条病机),机下拟法,法后列方,并附历代典型案例,拓展仲景理法方药的适用范围,丰富《伤寒论》的辨治内容。
《伤寒杂病论》成书迄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由于历史的变迁,《伤寒论》从《伤寒杂病论》中分离而独立成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伤寒论》的学术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晋隋唐时期
这个时期的《伤寒论》研究有四个特点:一是《伤寒论》只被认为是普通的方书,尚不是占统治地位的医学经典著作。二是传播形式属于传抄整理。三是就研究对象而言,是对外感热病,即广义伤寒的研究。四是就诊治体系而言,是表里、汗吐下三法与《素问·热论》“日传一经”“按日类方”的体系,学者尚未认识到六经辨证体系的价值。此时的代表著作有王叔和的《脉经》、孙思邈的《千金翼方》、王焘的《外台秘要》。
2.宋金元时期
宋本《伤寒论》的刊行,为《伤寒论》研究开启了方便之门,《伤寒论》的研究著作在数量和种类上均有空前增多,研究内容主要从临床应用角度对《伤寒论》进行整理、补充、注释和发挥。此时学者已认识到《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地位,并与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相结合,确立了六经八纲辨证体系。代表著作有庞安时的《伤寒总病论》、杨介的《四时伤寒总病论》、韩祗和的《伤寒微旨论》、朱肱的《伤寒类证活人书》、许叔微的《伤寒论著三种》、郭雍的《伤寒补亡论》、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刘完素的《伤寒直格》、李杲的《伤寒会要》、朱震亨的《伤寒辨疑》等。
3.明代
此时,学界一方面在临床上普遍延续宋代以六经辨证、八纲辨证为核心的广义伤寒学;另一方面,由宋元伤寒学学术中存在的问题所引发的理论探讨,导致了学界对《伤寒例》的否定。鉴于“辛温解表”理论难应用于温热性疾病,明初王安道提出,“仲景只为即病之伤寒设,不兼为不即病之温暑设”,认为《伤寒论》的适用范围是治疗狭义伤寒,不包含温病、热病。此期的代表著作有王安道的《医经溯洄集》、方有执的《伤寒论条辨》、王肯堂的《伤寒证治准绳》等。
4.清代早中期
此时《伤寒论》研究开始摆脱宋金伤寒学的束缚,不再把《伤寒论》看作治疗外感热病的专著,而注重挖掘其中的辨证论治体系,认为《伤寒论》是各科临证的典范,六经辨证同样适用于内伤杂病,而就其“众法之宗,群方之祖”而言,则“治百病有余能”,其中包含的辨证论治规律适用于所有疾病。此期代表著作有喻嘉言的《伤寒论注十人书·尚论篇》、张璐的《伤寒缵论》和《伤寒绪论》、柯韵伯的《伤寒来苏集》、程郊倩的《伤寒论后条辨》、张隐庵的《伤寒论集注》、徐灵胎的《伤寒类方》、沈金鳌的《伤寒论纲目》、尤在泾的《伤寒贯珠集》、周扬俊的《伤寒论三注》、汪苓友的《伤寒论辨证广注》、沈明宗的《伤寒六经辨证治法》、钱天来的《伤寒溯源集》、黄坤载的《伤寒悬解》、俞根初的《通俗伤寒论》、陈修园的《伤寒论浅注》、章虚谷的《伤寒论本旨》、魏念庭的《伤寒论本义》、张令韶的《伤寒论直解》、陆九芝的《仲景方汇录》等。
5.晚清民国时期
此期,受温病学的影响,广义伤寒学理论研究复苏,一些学者表现得更为崇经复古,而另一些学者在温病学的基础上,试图建立一个以温病传手经、伤寒传足经的新的六经证治体系。尤其是五四运动后,受科学实证、经验的影响,《伤寒论》研究也表现出中西汇通、追求实证与经验的景象。代表著作有唐容川的《伤寒论浅注补正》、恽铁樵的《伤寒论辑义按》、陆渊雷的《伤寒论今释》、曹颖甫的《伤寒发微》、张锡纯的《伤寒论讲义》等。
新中国成立后对《伤寒论》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从研究角度讲,可以分为文献研究(如目录编制、版本考证、原著校勘、原文辑佚、原文注释、辞书编纂、分类汇编、专病专药、专题研究等)、临床研究(即通过医案、医话、医论、临床观察和临床实验,对仲景理论和治法方药进行印证,或为后来者提供科学的临床数据)、实验研究(即通过现代实验手段,对六经实质、六经病证、辨证规律、诊治方法、方药的药理毒理药效、经方治疗疾病的机制、经方配伍规律等进行研究,以现代科学的语言阐述仲景学术)。
(2)从研究内容讲,可以分为理论研究(文献方法和实验方法)和临床应
王振亮,教授、主任医师、河南中医药大学仲景医药研究所所长、中医临床基础学科主任兼伤寒教研室主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古代经典名方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医药协会传统医药文化发展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仲景国医教育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仲景学术传承与创新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常委。
主要进行仲景学术的教学、中医临床和科研工作。主持国家课题2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1项,省级课题3项,校级课题4项。获省级教学研究成果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8篇,主编图书10部,参编图书11部。
第一章 发热
第一节 身热
一、表症
(一)表寒
(二)表热
(三)其他表症
二、里症
(一)里实
(二)里虚
(三)虚实夹杂
三、表里同症
(一)表里俱实
(二)表实里虚
四、半表半里症
五、阳气来复症
(一)阳复太过
(二)阳复标志
第二节 潮热
第三节 寒热往来
第二章 恶风寒
第一节 恶寒
一、表症
表寒
二、里症
(一)里实
(二)里虚
三、表里同症
(一)表邪里实
(二)表邪里虚
(三)表虚里实
第二节 恶风
一、表症
二、里症
三、表里同症
第三章 汗出
第一节 全身汗出
一、表症
二、里症
(一)里实
(二)里虚
三、表里同症
四、病愈征象
第二节 盗汗
第三节 头汗
一、实症
二、虚症
三、虚实夹杂
第四节 手足汗
一、寒症
二、热症
附:无汗
一、表症
二、里症
(一)里实症
(二)里虚症
三、表里同症
第四章 气上冲
一、表症
二、里症
第五章 发黄
一、表症
二、里症
(一)里热症
(二)里寒症
三、表里症
……
第六章 振栗
第七章 身体疼痛
第八章 身重
第九章 筋肉瞤动
第十章 奔豚
第十一章 皮肤瘙痒
第十二章 头痛
第十三章 眩冒
第十四章 衄血
第十五章 目、口、咽、耳、鼻症
第十六章 厥逆
第十七章 拘急(痉、瘛疯)
第十八章 烦、躁、懊侬
第十九章 失眠
第二十章 多眠睡
第二十一章 惊悸
第二十二章 谵语
第二十三章 咳
第二十四章 喘
第二十五章 短气
第二十六章 哕
第二十七章 呕吐
第二十八章 不能食
第二十九章 下利
第三十章 便秘
第三十一章 小便不利
第三十二章 遗尿
第三十三章 胸胁满痛
第三十四章 腹满痛
第三十五章 心下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