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及城市化的步伐加快,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也面临着挑战,所以,是否拥有植物园便成为现代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国务院2001年发布的《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国发[2001]20号)》提出“有条件的城市要加快植物园……的建设”前的1998年,改革先行的东莞市便决定把1958年建立的国有“林‘场”“园艺场”加以改造、提升为以“物种保育、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为主要功能的公益型植物园,令人钦佩!
作为把植物园的建设、科研和科普等当成一辈子事业的本人,既立足于地处滇南边陲的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又因在1989-2005年担任中国科学院植物园工作委员会主任,十分关注我国植物园的发展。所以,在2006年东莞植物园改制后,本人便到该园进行过两次考察,看到了该园合并了绿色世界城市公园以后,已具有一个较好的城市植物园雏形。在随后的2009-2015年,本人先后被邀请参加该园的规划设计招标会、植物专类园的规划专家咨询会并进行学术交流。2018年4月19日,我又应邀参加了该园的12个植物专类园建成开园仪式,了解到该项目于2016年8月1日开始施工,只经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全部建成,真是东莞的速度与效率!我在那次的开园仪式上被邀请做了题为“万唤千呼迎开园,绿水青山添新颜;美丽东莞好去处,休闲市民喜洋洋”的简短发言,以表达那时的感慨心情。
2016年8月1日,筹备近十年的东莞植物园工程终于开工建设,2018年4月19日,一期工程建设的12个专类园正式开园,这是东莞植物园值得庆贺的日子。
东莞植物园从东莞县国营板岭林场(1958-1986年)、东莞市板岭园艺场(1986-1998年)、东莞市、植物园(1998-2006年)到东莞植物园(2006年至今),走过了不平凡的岁月。2006年7月,“东莞市植物园”与“绿色世界城市公园”整合更名为“东莞植物园”,划归东莞市城市综合管理局(现东莞市城市管理与综合执法局)管理i东莞市政府决定在此基础上按现代植物园的理念高水平规划建设东莞植物园,将其打造为东莞的城市名片和生态名片。从2007年开始,东莞植物园便开始筹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东莞植物园工程项目在2013年还未动工便停顿了下来。
2014年1月,我调入东莞植物园任园主任。在这之前的13年里,我一直在东莞市园林管理所(现东莞市市政园林管理中心)从事园林设计、施工和管理工作,并有机会参加了第八届中国(重庆)国际园林博览会“东莞园”和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园林博览会“岭南园”的建设,也因此展露了造园才能,被组织安排到东莞植物园推动和主持东莞植物园的建设。
2014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颁布实施。在全国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及东莞打造“国际制造名城,现代生态都市”的形势下,东莞植物园的建设重新提上了议事日程。2014年5月28日,时任东莞市委书记徐建华亲临东莞植物园调研规划建设情况,提出“东莞有如此大面积且靠近市区的植物园非常珍贵,要精心打造植物园,通过植物物种的引进、培育、科研,促进园区内和东莞的生物多样性”。在东莞市委市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东莞植物园在2015年6月获批重新启动建设,并决定分两期进行建设,一期工程主要建设12个专类园,二期工程为后续功能提升项目。
植物园不同于一般公园,它是“拥有活植物收集区,并对收集区内植物进行记录管理,使之可用于科学研究、保护、展示和教育的机构”。我从事园林行业30余年,但在植物园界,我是个新人,我很清楚植物园与普通园林不一般,因而倍感压力。2014年10月,我第一次参加在上海辰山植物园举办的中国植物园学术年会,感受到了国内植物园蓬勃发展的气息和浓浓的学术氛围。通过虚心学习和请教,我对植物园的内涵有了一定的认识,对如何建设一个有地方特色的植物园有了初步想法,回来便着手组织对东莞植物园原规划设计方案进行优化提升。优化方案根据东莞植物园分两期建设的决策来制订,经过调研和论证,第一期决定建设名树名花园、岩石园、荔枝园、杜鹃园、兰花园、草药园、莞香园、儿童植物园、芳香植物园、彩叶植物园、山茶园和橡胶文化园12个专类园,其中重点建设岩石园和名树名花园。经过一年多的项目前期工作和近两年的工程施工,一个拥有活植物收集区、具东莞特色的、美丽的东莞植物园终于绽放。
在东莞植物园的筹建和建设过程中,植物园的前辈和同行们给予了我园大力的支持和大量的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东莞植物园一期工程的建成是我园发展的一个新起点,来过东莞植物园的人都说东莞植物园是个美人胚,地形地貌好,水体丰富,风景秀美,但我们知道东莞植物园的科学内涵和文化底蕴还需努力和时日积淀。东莞植物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倾注了东莞植物园几代人的心血。我很幸运,在我们这一代亲历了东莞植物园从城市公园到植物园的华丽转身,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在此,对东莞植物园老一辈工作者的贡献和积累深表敬意!在一期工程建成之际,我们把东莞植物园专类园的建设过程、建设内容和经验教训进行了收集、整理和记录,作为阶段性总结将其付梓成书,以期对国内外同行在植物园建设尤其是专类园建设方面有所借鉴。
本书分为七个章节,前面三章分别介绍东莞植物园的概况、建设过程和规划设计,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重点介绍岩石园和名树名花园的建设实践,第六章简要介绍其他专类园的建设实践,第七章总结东莞植物园一期建设的经验教训和介绍二期建设内容,附录主要介绍引种的代表性植物。由于水平有限,不足之处敬请读者谅解和批评指正。
伍勇,教授级园林高级工程师,1982年从湖南农业大学毕业分配到湖南省湘潭市园林处从事园林设计工作,2001年调入东莞市园林管理所。
2011年,在第八届中国(重庆)国际园林博览会上,其主持设计和施工的东莞园荣获组委会颁发的室外展园金奖;2013年,在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园林博览会上,其被广东省建设厅遴选为专家组成员并被聘为广东省岭南园园长主持岭南园建设,该园荣获组委会颁发的室外展园综合大奖、展园施工大奖、植物配置大奖、建筑小品大奖。
2014年起任东莞植物园主任,上任后着力推动东莞植物园专类园建设。2016-2018年,作为东莞植物园一期工程总指挥,全程主持了12个植物专类园的建设,将东莞植物园建设成为物种丰富、景观独特的风景观赏型植物园,为美丽东莞建设和东莞城市品质提升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一章 东莞植物园概况
一、地理位置
二、自然环境特征
三、历史沿革
四、建园基础
(一)工作基础
(二)园区基础
第二章 东莞植物园建设过程
一、前期调研
二、东莞市城乡规划局规划设计招标
三、东莞市城建工程管理局代建
四、东莞市城市综合管理局建设
第三章 东莞植物园的规划设计
一、功能定位
二、规划理念
(一)科学的理念
(二)美学的理念
(三)文化的理念
三、规划分期
四、专类园规划
第四章 岩石园建设实践
一、规划设计
二、建设过程
(一)整备地形
(二)理水
(三)置石
(四)园路铺装
(五)植物配置
(六)加装喷雾系统
三、建成效果
……
第五章 名树名花园建设实践
第六章 其他专类园建设实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附录 引种的代表性植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