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其创作固然重要,对其宣传和推广也同样重要,由于交响音乐对于大多数民众来说“曲高和寡”,因此无论出版社还是音像公司在这个方面都小心谨慎,生怕“血本无归”。21世纪之后这一状况有了些许好转,无论是中国国家交响乐团的“龙声华韵”音乐会系列、人民音乐出版社的“当代作曲家曲库”系列还是湖南文艺出版社的“当代华人作曲家曲库”系列,都旨在推动中国优秀交响音乐作品的传播;2010年《中国交响音乐博览》的出版更是填补了国内这一领域普及读物的空白;2014年15集纪录片《世纪交响:中国著名音乐家访谈录》又从电视媒体的角度普及中国交响音乐的发展,但愿今后能有更多优秀的出版物关注这一领域。
《中国交响音乐百年经典(1916-2016)》试图以中国交响音乐的体裁为线索,通过唱片来展现中国管弦乐发展的百年风云,让读者真正有可能从音响层面去直接和作品接触,一定程度上也是弥补《中国交响音乐博览》一书的遗憾。愿这本小册子带您进入精彩的音乐世界,如果读者能从其中领略到中国交响音乐的魅力,笔者也就心满意足了。
中国的近现代音乐史严格来说是一部“西乐东渐”的历史,在学堂乐歌的启蒙声中,西方音乐开始以横扫千军之势席卷九州大地。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前辈学人开始如饥似渴地吸收西方的音乐知识,尽管在这个过程中传统音乐也有发展,但无论其态势还是状态都无法与这个“舶来品”比肩。1916年12月,萧友梅博士创作了《哀悼进行曲》,这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第一部管弦乐作品,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国交响音乐(管弦乐艺术)历史的开端,至今已经整整一个世纪。
在中国管弦乐艺术的百年历程中,通过无数作曲家的前赴后继,至今在国际乐坛上已有不小影响;但同时也有另一个奇怪的现象——广大音乐爱好者(甚至是专业音乐院校的工作者)一般都可以对西方古典音乐说长道短,提及作品或版本时滔滔不绝如数家珍;但每每提起中国现当代的交响音乐时,除《黄河》“梁祝”《春节序曲》和《红旗颂》这“四大名著”之外,大多缄默能言或知之甚少。作为中国爱乐者,这种现象的出现让人感到遗憾和惊讶,它引发了笔者的沉思,究竟问题出在哪?在笔者来看,或许有如下三个方面原因值得注意:
首先,认为中国交响音乐作品的质量欠佳,不能和西方大师同类作品相比。这一点客观来说确实存在,交响音乐是一种多声部立体化的音乐思维,而中国作曲家多数都有着极高的旋律天赋,而如何将旋律发展并丰满却是另一个难题,需要扎实的作曲功底、精巧的声部编制力、敏锐的音色辨别力和良好的音响平衡感,有些作曲家的作品在这方面则显得薄弱。另外西方交响音乐的发展已经将近五百年,多声部音乐的历史更可追溯千年之久,其作品的成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的交响音乐尽管时间短,但在100年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1949年之后)有一些作品达到了相当水准,它们代表着不同时代中国交响音乐创作的标杆,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是不容易的。
其次,认为中国交响音乐的可听性差,几乎满眼全是“狼哭鬼嚎”的非调性音乐。这种观点尤其在专业院校师生群体中更为普遍。事实上这种观念完全失之偏颇,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课程设置的缺陷,很多院校并不把“中国当代音乐史(1949年至今)”列入本科的必修课程,选修课讲到中国当代的交响乐与管弦乐创作直接从中央音乐学院1978级作曲系的“四大才子”讲起(谭盾、郭文景、瞿小松和叶小纲),从而造成“传统”与“现代”的巨大断层。就整个中国当代交响音乐风格而言,传统技法还是占据很大部分比例的,“先锋派”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正如高为杰教授而言——技法本身无所谓好坏,关键在于是否运用得体。
最后,唱片与书谱出版极少,很大程度影响了作品的传播。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其创作固然重要,对其宣传和推广也同样重要,由于交响音乐对于大多数民众来说“曲高和寡”,因此无论出版社还是音像公司在这个方面都小心谨慎,生怕“血本无归”。21世纪之后这一状况有了些许好转,无论是中国国家交响乐团的“龙声华韵”音乐会系列、人民音乐出版社的“当代作曲家曲库”系列还是湖南文艺出版社的“当代华人作曲家曲库”系列,都旨在推动中国优秀交响音乐作品的传播;2010年《中国交响音乐博览》的出版更是填补了国内这一领域普及读物的空白;2014年15集纪录片《世纪交响:中国著名音乐家访谈录》又从电视媒体的角度普及中国交响音乐的发展,但愿今后能有更多优秀的出版物关注这一领域。
本书试图以中国交响音乐的体裁为线索,通过唱片来展现中国管弦乐发展的百年风云,让读者真正有可能从音响层面去直接和作品接触,一定程度上也是弥补《中国交响音乐博览》一书的遗憾。愿这本小册子带您进入精彩的音乐世界,如果读者能从其中领略到中国交响音乐的魅力,笔者也就心满意足了。
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博士学位。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会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影视音乐研究、音乐作品分析以及音乐鉴赏等领域都有涉猎,曾出版《中国电视剧音乐经典巡礼》(2011年,香港)、《莱昂纳多·伯恩斯坦音乐教育实验研究》(2015年,北京)、《音乐分析基础》(2016年,北京),在《人民音乐》、《钢琴艺术》、《歌唱艺术》、《音乐爱好者》以及《爱乐》等刊物上发表文章数十篇,现为北京教育学院美育研究中心教师。
(一)交响序曲厅
1.1 黄自:《怀旧》
1.2 朱践耳:《节日序曲》
1.3 施万春:《节日序曲》
1.4 吕其明:《红旗颂》
1.5 黄安伦:第一交响序曲《春祭》
1.6 屈文中:《帝女花幻想序曲》
1.7 陈永华《晨曦》
1.8 郭文景:《御风万里》
1.9 王宁:第一交响前奏曲《时代》
1.10 关峡:《第一交响序曲》
(二)交响诗厅
2.1 江文也《台湾舞曲》
2.2 施咏康《黄鹤的故事》
2.3 江定仙:《烟波江上》
2.4 瞿维:《人民英雄纪念碑》
2.5 陈培勋:《心潮逐浪高》
2.6 何占豪:《龙华塔》
2.7 张千一:《北方森林》
2.8 杨立青:《乌江恨》
2.9 陈怡:《多耶Ⅱ》
2.10 徐振民:《枫桥夜泊》
(三)交响小品厅
3.1 马思聪:《思乡曲》
3.2 贺绿汀:《晚会》
3.3 刘铁山、茅沅:《瑶族舞曲》
3.4 王义平:《貔貅舞曲》
3.5 黎国荃:《青年圆舞曲》
3.6 葛炎:《马车》
3.7 吴光锐、贾双、李明秀:《运动员进行曲》
3.8 郑路、马洪业:《北京喜讯到边寨》
3.9 刘湲:《火车托卡塔》
3.10 施万春:《青春》
(四)交响组曲厅
4.1 江文也:《孔庙大晟乐章》
4.2 马思聪:《山林之歌》
4.3 李焕之:《春节组曲》
4.4 王西麟:《云南音诗》
4.5 王义平:《三峡素描》
4.6 朱践耳:《纳西一奇》
4.7 高为杰:《梦系列》四部曲
4.8 周龙:《唐诗四首》
4.9 刘湲:《土楼回响》
4.10 鲍元恺:《台湾音画》
(五)交响合唱厅
5.1 黄自:《长恨歌》
5.2 冼星海:《黄河大合唱》
5.3 刘炽:《祖国颂》
……
(六)交响曲厅
(七)协奏曲厅
(八)电影、电视配乐改编交响音乐作品厅
(九)民歌、歌曲与民族器乐曲改编交响音乐作品厅
(十)歌剧、舞剧与戏曲音乐改编交响音乐作品厅
附录
参考书目
后记
本书二维码链接音响说明
音响片段名称及演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