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是一位真正的诗人,这本诗集的编选,一方面以诗人的创作年轮为序,力求使读者在阅读中体会这首艾青的“时间之诗”,另一方面,在诗人的创作年轮上,选诗又不求数量的均匀。这些选诗,构成了编者心目中的美学矩阵,期盼读者能看到一位不同寻常的诗人。
经典译林版《艾青诗集》由南大名师傅元峰专为年轻读者选编。这本诗集的编选,一方面以诗人的创作年轮为序,力求使读者在阅读中体会这首艾青的“时间之诗”,另一方面,在诗人的创作年轮上,选诗又不求数量的均匀。这些选诗,构成了编者心目中的美学矩阵,期盼读者能看到一位不同寻常的诗人。阅读是一种遇合,是一种机缘。希望这本选集能够替艾青诗作传达神秘的诗歌能量。本版特别收录艾青译诗和《诗论》,立体呈现诗人对于诗歌艺术的思考。
做一个读过艾青的人
——选编者的话
有一次,读初中的孩子和我聊他在读的“课外必读书”《艾青诗选》,他向我抱怨,艾青的诗不好,读不下去。
儿子所在的中学十分重视诗歌教育,教语文的李老师让他们每周自选一首诗,朗读录音并上传分享。这个活动整整坚持了三年,孩子们从中受益良多。初中毕业时,我回顾儿子的朗读诗单,发现初中三年他虽读好诗很多,竟没有选读一首艾青的诗。
艾青的诗,在很多孩子那里,已经变成了不得不做的“作业”。他们喜欢很多别的诗人,比如弗罗斯特、里尔克、北岛、顾城、海子等等,相较这些诗人的作品,艾青诗作并不晦涩难懂,但他们不是很喜欢。这使我感到担忧并反思: 选家代为调配的名为“艾青”的精神食谱,是恰当的吗?当下,年轻人与艾青的诗美有没有趣味的隔膜?
我不想指责孩子们的阅读。因为,文学阅读,哪怕是zui日常、zui随意的阅读,也有其作为文明仪式的神圣感。因为,每一次阅读,都是作家作品的一次再生,是一次跨时空的神奇心灵感应。一位离世作家,既完成了作品,也完成了人生;但文学的魅力在于,正是阅读(而非写作),使这些暂时“完结”的作品与人生带有永恒的悬念和生命力。当你读艾青的时候,艾青和他的诗,重新在你的阅读时间里活着;如果你真诚而投入地读,艾青诗开放的诗美,将在那一刻附身于你的生命。
那么,在悠久而广大的汉诗王国,一位带着饱满的赤子情怀,真正开始专注歌唱“北方”、“土地”和“光明”的诗人,他是怎样活在当代阅读中的,特别是那些已经渐次疏远了泥土芬芳的青少年的阅读?如果我们读新诗时,忽略或遗漏了艾青为母语和国族贡献的“唯一特质”,我们将错失什么?
比如“北方”。在中国文学史上,这位生于南方的诗人,首次满蘸现代意识,发现了“北方”。艾青的诗与萧红的小说,冷峻悲凉的苦难感怀与热血柔肠的爱并行不悖,地之子的赤城和“生”与“在”的冷峻相融合,生成一种珍贵的北方诗学。缺骨少血的江南才子气所形成的“风花雪月”的吟诵,在“新文学”诞生期就已经被新诗尝试的先驱者们质疑,但直到冯至告别了20世纪20年代的《蛇》、戴望舒离开了孱弱的悲愁文士所盘桓的《雨巷》,直到艾青留法归来,不断将诗心匍匐在风陵渡和黄土坡,凝视北方旷野上连绵不绝的抗争与生存,新诗这一文体才表述出丰满的北方经验。
另如“土地”。今天,很多人更倾向于对大地采取草率的感受格式,或深陷“农业”或“商业”模式的土地拜物教中不可自拔。他们可能很难领会,1938年二十八岁的艾青写下《我爱这土地》时的情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1998年,以反讽手法在小说中书写故乡的作家刘震云,戏仿了这一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是因为这玩笑开得过分。”从1938年的庄重写作到1998年的反讽笔调,六十年之间抒情的姿态和腔调变了,审美的习惯和读者的精神世界也在发生变化。重新培育当代人失落已久的朝向土地的虔敬之心,已经刻不容缓。这不单是乡村、城镇和都会的社会变迁的投影,更是对原乡和自我的深切询问,是实现“留住乡愁”这一文化诉求的当务之急。
再如“时间”。艾青亲历了抗日战争。在卫国战争这一宏大历史境遇中,艾青作为诗人,把一切感知为更加具体的时间。伴随着每天的晨曦与落日,在物候和月令中,诗人抠取了时代和人民的具象,留下了那个年代富有象征意味的特写。诗人坚信并讴歌光明,写下了无数的光明颂。他在深黑的历史阴影中追寻光亮,不惜被太阳灼伤,也不畏惧“时代”中所包含的裹挟独立诗思的力量。艾青终生保持了一双感受光影的画家之眼,尤其是诗人创作的中后期,高光镀亮的社会图景充盈于诗句,形成了诗人创作质感的显著变化,在20世纪30年代简朴而富有光影层次的美学风格,只在他的个别作品中偶有显现。因此,诗人诗作单质化以后,“吹芦笛”的诗人变成了“吹号者”和时代合唱团的一员,但这并不影响诗人的生命时间也构成了文化意义上颇为耐读的诗。艾青终生都在时间里俯仰与探询,正如他在《诗论》中所言,“一首诗是一个人格,必须使它崇高与完整”,即使是在那些迷茫和痛苦的岁月,诗人的“诗神”“驾着纯金的三轮马车”,依旧在“生活的旷野上驰骋”。此间况味,有待读者细加体会。在时间和历史变迁中历时地、整体地感知诗人,既感知他国族命运之下的人生遭际,也了解他诗风转变投射出的文化信息,而不将目光停留在几首所谓经典诗作上,是深入读取艾青的必要策略。
因此,这本诗集的编选,一方面以诗人的创作年轮为序,力求使读者诸君在阅读中体会这首艾青的“时间之诗”;另一方面,在诗人的创作年轮上,选诗又不求数量的均匀。这些选诗,构成了编者以为zui佳的美学矩阵,期盼你们能zui终看到一位不同寻常的诗人。曾经有那么一瞬间,我们的母语因为这位伟大的诗人而露出异常美丽的面容。
艾青是一位真正的诗人。艾青诗的成就或许得益于艺术天赋和域外习得的绘画与诗歌技艺,但他写下的好诗,并不适合纯粹的技术分析;对它们的阅读,需要你们触摸诗中心灵的层次,探询其中爱的博大与深沉,感受诗人情感前所未有的厚度,练习他庄重、简朴和崇高的生活姿态——这一切,都或多或少因生活的某种沙化而变得疏松和轻率了。
阅读是一种遇合,是一种机缘。希望这本选集能够替艾青诗作传达神秘的诗歌能量,帮你做一个读过艾青的人。因为,这个世界,甚至包括你我,都已经“染上了他一切的言语”(艾青《老人》)。
傅元峰
艾青(1910—1996)
原名蒋正涵,号海澄,中国伟大的现代文学家、诗人。他的诗是中国新诗的代表,被译成几十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1985年,艾青荣获法国文化艺术勋章,和聂鲁达、希克梅克一起列为现代世界三位伟大的人民诗人。
傅元峰
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文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专业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文学思潮、中国当代诗歌等。出版有《思想的狐狸》《寻找当代汉诗的矿脉》《景象的困厄》。2016年获第五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
做一个读过艾青的人——选编者的话
当黎明穿上了白衣
阳光在远处
那边
聆听
透明的夜
大堰河——我的保姆
芦笛——纪念故诗人阿波里内尔
巴黎
叫喊
铁窗里
古宅的造访
我的季候
老人
泡影
黎明
灯
九百个
窗
晨歌
太阳
煤的对话——A—Y.R.
春
生命
笑
复活的土地
他起来了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风陵渡
手推车
北方
向太阳
我爱这土地
冬日的林子
吹号者
低洼地
农夫
火把
刈草的孩子
老人
荒凉
给太阳
黎明的通知
野火
下雪的早晨
鱼化石
镜子
光的赞歌
绿
沉思
失去的岁月
路
附录一艾青《诗论》
附录二艾青译诗:原野与城市(七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