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江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与规划管理》围绕赣江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与规划管理现状及其变化,依据赣江流域总体规划,从水资源评价、水资源综合利用、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揭示了赣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资源保护管理现状特征及演变趋势;结合防洪减灾、水利智能化管理与信息化建设等规划目标,科学合理地推动流域治理与开发的步伐,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流域开发的要求,全面实现赣江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优化配置、科学规划管理与人类社会和谐一体化。
《赣江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与规划管理》可供水文学、生态学、地理学、环境科学以及流域生态保护与管理等相关领域的科研技术人员及高校师生参考阅读。
赣江是江西省第一大河流,纵贯江西南北,亦为长江八大支流之一,发源于石城县洋地乡石寮岽,于永修县吴城镇望江亭汇入鄱阳湖,主河道长823km,南昌外洲水文站断面以上流域面积80948km2,其中省内流域面积79666km2,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7.7%,省外流域面积1282km2。赣江流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576.6mm,水资源总量为702.89亿m3。赣江水系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大于10km2的河流有2000余条;流域面积大于1000km2的有21条。赣江流域省内按行政区划涉及赣州、吉安、萍乡、新余、宜春、抚州、南昌共7个设区市的47个县(市、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为治理水旱灾害、开发利用水资源,江西省有关部门联合其他相关部门对赣江流域干、支流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查勘和规划设计工作。同时为了进一步开发和治理赣江流域,1982年江西省人民政府组织有关单位开展赣江流域的规划工作,在1986年6月编制完成赣江流域规划报告初稿,后经省、部各级审查并修订完善后,于1990年正式提出赣江流域规划报告并得到原国家计委的批复。在批准的流域规划及其他专项规划指导下,经过多年来的建设与实践,赣江流域治理与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例如,大型水利枢纽及防洪工程体系的建设,区域供水、灌溉、水力发电、航运等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的建设,以及水生态与环境保护体系的建设,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与保障作用。这一切取得的成果都证明了赣江流域规划是十分迫切且必要的,通过赣江流域规划的实施,既大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生活水平,又保证了流域内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而赣江流域规划的贯彻执行,具备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符合流域发展的地方需求。
然而,随着流域内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增长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经济社会对防洪减灾、水资源综合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流域治理开发的目标、任务与总体布局等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在流域治理开发以及经济社会活动的影响与作用下,流域水情工情、河流生态系统等流域治理开发条件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要求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期治水思想,按照新时代治水方针,以“在保护中促进开发,在开发中落实保护”为基本原则,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利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求在流域治理开发中反映新的治水理念与技术水平。为有效指导流域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管理水资源和防治水害,维护健康河流、促进人水和谐,为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提供有效的水利支撑和保障,迫切需要依法对原有流域规划进行修编与调整。
前言
第1章 赣江流域概况
1.1 自然概况
1.2 水系概况
1.3 气候特征
1.4 水文特征
1.5 社会经济概况
第2章 赣江流域规划修编
2.1 原规划简介
2.2 原规划评价
2.3 赣江流域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第3章 赣江流域总体规划
3.1 规划指导思想、原则、依据
3.2 规划范围、规划水平年
3.3 经济社会发展对赣江规划开发与保护的要求
3.4 规划目标
3.5 流域规划水资源与水生态总体布局
第4章 流域水资源评价与配置
4.1 流域水资源评价
4.2 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其影响评价
4.3 需水量预测
4.4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与配置
第5章 防洪减灾
5.1 防洪规划
5.2 治涝规划
5.3 河道整治及岸线利用规划
第6章 水资源综合利用
6.1 灌溉规划
6.2 供水规划
6.3 航运规划
6.4 水力发电规划
6.5 重要枢纽规划
第7章 水资源与水环境生态保护
7.1 水资源保护规划
7.2 水生态保护规划
7.3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
第8章 流域水利管理与信息化建设
8.1 流域水利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8.2 流域水利管理目标
8.3 流域水利管理措施
8.4 防灾减灾管理
8.5 信息化建设规划
8.6 流域水利管理政策法规建设意见
8.7 水利科技发展与人才队伍建设意见
8.8 管理能力建设
8.9 公众参与
第9章 流域环境影响评价
9.1 评价范围和环境保护目标
9.2 主要存在的环境问题
9.3 流域规划分析
9.4 环境影响分析及评价
9.5 环境保护对策措施及建议
9.6 初步环境评价结论
第10章 结论与展望
10.1 结论
10.2 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