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是系列化选题“全国高等医学教育课程创新‘十三五’规划教材”之一。本教材注重“三基培养”的同时,紧跟“十三五”教材建设工作要求,将纸数相结合,同时注重学习目标的培养,突出专业性和实用性。编写组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以便提高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结合课程内容附加的有“PPT课件”简单明了,方便随时学习,“知识链接和参考书及参考教材”扫描二维码即可获得,该内容用于拓宽学生知识,同时提高学习兴趣;“思考题”附有答案,可增加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临床实际奠定基础。本教材适用于可供医药院校师生作为教材使用、也是相关从业人员的的参考用书。
本教材由国*级、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经验丰富的教学团队为引领,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老师占80%,不少老师具有临床一线的工作经验。教材的内容及形式吸取了广大师生的意见和建议,也融合了老师教学改革新得与成果。本教材注重“三基培养”的同时,紧跟“十三五”教材建设工作要求,将纸数融合,同时注重学习目标的培养,突出专业性和实用性。
培养国家医药卫生优秀人才是推进健康中国的重要前提。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国发办〔2017〕63号)和《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为加快出版高质量教材,充分发挥教材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培养应用型人才中的基础作用,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组织编写全国高等医学教育课程创新“十三五”规划教材,来自11所高校的18位编者编写了这本《病理学》教材。
本次教材编写,定位在本科的培养层次,突出了“实用、适用、够用和创新”的“三用一新”特点;教材内容紧密联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医师职业资格考试要求;同时配有多媒体课件等网络学习资源。本教材共17章,每章末有“小结”“能力检测”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各章节知识点,提高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本教材第一至五章为总论,第六至十六章为各论,第十七章介绍病理学研究技术。本教材撰写具有深入浅出、实用性强、重点突出等特点,并增加了很多临床诊断应用和新进展。
本教材的重心紧扣本科医学教育,适用于国内高等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包括“5+3”和贯通班)、基础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专业等。同时也可作为参考书供病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时使用。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所有参编人员认真负责,团结协作,精益求精。虽然尽了大的努力,但由于学术水平和编者自身水平的限制,难免有纰缪之处,恳请使用本教材的师生及读者提出批评和指正,以利于今后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姜文霞,女,50岁,博士学位。毕业于复旦大学,现任同济大学医学院病理与病理生理学系副教授,形态学实验室主任、考评中心主任。教授本课程15年。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参编的同济大学出版社《病理解剖学实验指导》、清华大学出版社《病理学实习彩色图谱与学习指导》等相关书籍,并且对于本科及相关教育的改革非常有心得。
绪论/ 1
第一节病理学的核心/ 1
第二节如何学习病理学/ 1
第三节病理学的诊断与研究方法/ 3
第四节临床病理医师的任务/ 5
第五节病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5
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8
第一节细胞和组织的适应/ 8
第二节细胞和组织损伤的原因和机制/ 13
第三节细胞的可逆性损伤/ 16
第四节细胞死亡/ 22
第五节细胞老化/ 28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 30
第一节再生/ 30
第二节瘢痕性修复/ 34
第三节创伤愈合/ 36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41
第一节充血/ 41
第二节出血/ 43
第三节血栓形成/ 45
第四节栓塞/ 48
第五节梗死/ 50
第六节水肿/ 53
第四章炎症/ 57
第一节概述/ 57
第二节急性炎症/ 59
第三节慢性炎症/ 74
第四节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77
第五节炎症的经过和结局/ 78
第五章肿瘤/ 81
第一节概述/ 81
第二节肿瘤的异型性/ 83
第三节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85
第四节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90
第五节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92
第六节肿瘤的命名和分类/ 93
第七节常见的肿瘤举例/ 95
第八节肿瘤的病因学与发病机制/ 103
第六章心血管系统疾病/ 112
第一节动脉粥样硬化/ 112
第二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119
第三节高血压/ 122
第四节风湿病/ 128
第五节感染性心内膜炎/ 132
第六节心瓣膜病/ 135
第七节心肌病/ 137
第八节心肌炎/ 141
第七章呼吸系统疾病/ 144
第一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144
第二节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149
第三节肺炎/ 150
第四节肺尘埃沉着病/ 157
第五节呼吸系统常见肿瘤/ 159
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 166
第一节慢性胃炎/ 166
第二节消化性溃疡/ 168
第三节阑尾炎/ 171
第四节炎症性肠病/ 172
第五节胰腺炎/ 173
第六节病毒性肝炎/ 174
第七节肝硬化/ 180
第八节消化系统常见肿瘤/ 184
第九章泌尿系统疾病/ 196
第一节肾小球肾炎/ 197
第二节肾盂肾炎/ 207
第三节泌尿系统常见肿瘤/ 209
第十章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 215
第一节子宫颈疾病/ 215
第二节子宫体疾病/ 218
第三节滋养层细胞疾病/ 221
第四节卵巢肿瘤/ 224
第五节乳腺疾病/ 229
第六节前列腺疾病/ 232
第七节睾丸和阴茎肿瘤/ 234
第十一章淋巴造血系统疾病/ 236
第一节淋巴结的良性病变/ 236
第二节淋巴组织肿瘤/ 238
第三节髓系肿瘤/ 244
第十二章免疫性疾病/ 247
第一节超敏反应/ 247
第二节自身免疫性疾病/ 251
第三节免疫缺陷病/ 253
第四节移植免疫/ 253
第十三章内分泌系统疾病/ 256
第一节垂体疾病/ 256
第二节甲状腺疾病/ 258
第三节肾上腺疾病/ 263
第四节胰岛疾病/ 264
第十四章神经系统疾病/ 267
第一节神经系统疾病的基本病变/ 267
第二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270
第三节缺氧与脑血管病/ 274
第四节神经系统肿瘤/ 276
第五节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281
第六节脱髓鞘疾病/ 282
第七节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常见并发症/ 284
第十五章传染病与性病/ 287
第一节结核病/ 287
第二节肺结核病/ 289
第三节肺外器官结核病/ 292
第四节伤寒/ 294
第五节细菌性痢疾/ 296
第六节尖锐湿疣/ 298
第七节梅毒/ 299
第八节艾滋病/ 301
第十六章寄生虫病/ 304
第一节阿米巴病/ 305
第二节血吸虫病/ 307
第三节肺吸虫病/ 310
第四节丝虫病/ 311
第五节棘球蚴病/ 313
第十七章病理学研究技术/ 316
第一节动物实验/ 316
第二节细胞和组织的培养/ 318
第三节电子显微镜技术/ 320
第四节免疫组织(细胞)化学技术/ 321
第五节显微切割术/ 324
第六节流式细胞术/ 326
第七节生物芯片技术/ 327
第八节动物活体成像技术/ 329
第九节PCR和Western Blot技术/ 330
中英文对照/ 334
推荐阅读文献/ 347
参考文献/ 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