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笔译实训教程》分为两个部分:上编英译汉(一至五章)、下编汉译英(六至十一章)。
第一章讲解了英译汉的一个环节——语义理解。理解是表达的前提和基础,由于思维模式的差异,在表达抽象意义和时空关系时,英汉两种语言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翻译英语中表达抽象意义的名词时,译员需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理解抽象名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并用较具象的汉语表达出来。英语有比较完备的时态标记来表达时间关系,还有丰富的介词表达空间关系,在理解时空关系时,译员需要注意时态的变化和场景的迁移,并用符合汉语习惯的时空表达方式来翻译。
第二章至第四章分别从单词、句子和篇章三个层面讲解英译汉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在单词层面,确定词义是译员要克服的难点之一,译员需要结合语境、逻辑和文体三个因素确定词义;在句子层面,特殊句式、复杂句式、插入语和平行结构都会给译员带来一定的困扰,译员需要理清原文的逻辑脉络,以符合汉语思维表达习惯的方式重组并再现原文的复杂逻辑关系;在篇章层面,英语有严格的语法规则,新旧信息和逻辑顺序可以通过语法规则来体现;而汉语的语法规则较灵活,新旧信息和逻辑顺序多由语序来体现。在翻译复现信息较多或逻辑较复杂的英文语篇时,译员要合理调整语序。
第五章讲解了文体风格的传译。译文除了要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之外,还需要传达原文的语气和文体风格。英汉两种语言都会通过非常规的句法结构对听话者或读者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心理刺激,从而达到加强语气的效果。译员要识别原文所强调的信息,并在译文中体现出来。口语体、科技文体和文学文体是三类常见的文体,在语音、单词、句法、修辞、语篇等多个层面都含有体现文体风格的要素,译员要有较强的文体意识。
下编汉译英的章节安排与上编有较多相似之处,也是先从语义的理解开始,然后从词汇、句子和篇章三个层面进行分析,接着是文体风格,但每节的内容与上编有所不同。下编还增加了一章,讲解文化信息的翻译。
2006年教育部批准本科翻译专业(BTI)招生,200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翻译硕士(MTI)专业学位,BTI和MTI在我国先后正式设立,标志着翻译专业摆脱了语言文学专业的附属地位,成为独立的专业,我国翻译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与传统的学术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不同,BTI和MTI更加注重培养实践型的翻译人才。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编写了《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下发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性培养方案》和《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无论是在培养目标上还是在课程设置框架上,这三个文件都非常明确地体现了对学生翻译实践能力的重视。
从理论上来讲,翻译实践能力是一个抽象的体系,包括各种子能力。而从实际来讲,检验翻译实践能力的方法比较简单,就是能否适应翻译职场对翻译人员的水平要求。目前,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CATTI)是受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委托,在全国实行的统一的、面向全社会的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认证考试。CATTI证书已成为进入翻译职场的敲门砖。
《英语笔译实训教程》就是为了满足对翻译实践能力的要求而编写的。本教材适合本科翻译专业高年级学生、翻译硕士以及对翻译感兴趣的各类人员。教材中的范例选自CATTI二级笔译考试的历年真题,练习题选自与试题话题相似、考点相类的材料。CATTI是综合考查翻译实践能力的考试,每道题包含多个考查点,而翻译实践能力却要经过系统的科学训练,逐步提高。因此,本教材的章节并未按照试题的年份进行排列,而是根据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进程对试题的考查点重新进行了整合,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逐步进行讲解。
教材分为两个部分:上编英译汉(一至五章)、下编汉译英(六至十一章)。
第一章讲解了英译汉的首个环节——语义理解。理解是表达的前提和基础,由于思维模式的差异,在表达抽象意义和时空关系时,英汉两种语言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翻译英语中表达抽象意义的名词时,译员需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理解抽象名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并用较具象的汉语表达出来。英语有比较完备的时态标记来表达时间关系,还有丰富的介词表达空间关系,在理解时空关系时,译员需要注意时态的变化和场景的迁移,并用符合汉语习惯的时空表达方式来翻译。
第二章至第四章分别从单词、句子和篇章三个层面讲解英译汉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在单词层面,确定词义是译员要克服的难点之一,译员需要结合语境、逻辑和文体三个因素确定词义;在句子层面,特殊句式、复杂句式、插入语和平行结构都会给译员带来一定的困扰,译员需要理清原文的逻辑脉络,以符合汉语思维表达习惯的方式重组并再现原文的复杂逻辑关系;在篇章层面,英语有严格的语法规则,新旧信息和逻辑顺序可以通过语法规则来体现;而汉语的语法规则较灵活,新旧信息和逻辑顺序多由语序来体现。在翻译复现信息较多或逻辑较复杂的英文语篇时,译员要合理调整语序。
第五章讲解了文体风格的传译。译文除了要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之外,还需要传达原文的语气和文体风格。英汉两种语言都会通过非常规的句法结构对听话者或读者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心理刺激,从而达到加强语气的效果。译员要识别原文所强调的信息,并在译文中体现出来。口语体、科技文体和文学文体是三类最常见的文体,在语音、单词、句法、修辞、语篇等多个层面都含有体现文体风格的要素,译员要有较强的文体意识。
下编汉译英的章节安排与上编有较多相似之处,也是先从语义的理解开始,然后从词汇、句子和篇章三个层面进行分析,接着是文体风格,但每节的内容与上编有所不同。下编还增加了一章,讲解文化信息的翻译。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理解单词或句子的困难不大。但汉语较少使用逻辑关系词,也没有像英语那样严格的语法规则,因此单词之间和小句之间的逻辑关系需要译员仔细推敲。
在汉译英时,词汇层面遇到的主要问题可以用下面这句话来概括:两个转换、两个处理、一对矛盾。“两个转换”是指词类的转换和人称代词的转换。英语有较严格的语法标记和搭配习惯,当把汉语翻译成英语时,为了满足英语的表达习惯,有时需要进行词类转换,有时需要添加或改换人称代词。“两个处理”是指主题词汇和动词的处理。主题词汇是国外读者了解中国的门户。倘若译文不统一,轻则可能会给国外读者带来理解上的困难,重则可能影响国家形象。外宣主题词的译文应以官方为准。如果主题词在同一语篇中反复出现,译文应稍做变化。汉语动词使用频率高,还会出现多个动词连用的现象,译员需要处理好动词及动词词组,并对动词表达的信息进行整合,然后再用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语言表达出来。
在句子层面,为了使文章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汉语会采用一些工整结构来进行表述。翻译时,译文有时保持原文的工整结构,有时可进行简化,甚至变换句式。此外,状语、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长难句也是汉译英中的难点,需要译员灵活处理。
第十章讲解了英汉两种语言在语篇衔接与连贯方面的差异。在汉译英的过程中,译员常常需要转换、添加衔接手段,对语篇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逻辑重组、转换来推进层次和叙述思路,这样才能让译文的衔接和连贯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汉译英最棘手的问题是文化信息的传递。第十一章讲解了在翻译汉语的成语、俗语等带有浓厚文化色彩的词汇时,如何向国外传递汉语的文化信息。中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事务,国际地位逐渐提高,翻译的方向发生了转变。五四时期,以把外国的文学作品、技术资料、科研成果翻译成中文为主;而现在,中国传播汉文化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在中国没有像今天这样大规模地参与国际事务之时,汉译英要更多地考虑西方读者的接受能力,成语和俗语的译文更倾向于贴近西方文化;而在今天,想要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在翻译成语和俗语时,既要想办法让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又要使译文通俗易懂、简洁凝练,让外国读者通过这些译文,逐渐了解中国的文化。
上编 英译汉
第一章 语义的理解与表达
第一节 抽象意义的理解与表达
第二节 时空关系的理解与表达
第二章 词汇的翻译
第一节 结合语境确定词义
第二节 根据原文的逻辑确定词义
第三节 根据文体确定词义
第四节 抽象名词避虚就实
第三章 句子的翻译
第一节 特殊句式的翻译
第二节 拆分重组句式
第三节 插入语与平行结构的翻译
第四章 篇章的翻译
第一节 复现信息的处理
第二节 逻辑重组
第五章 文体风格的翻译
第一节 强调语气的传达
第二节 非正式口语体的翻译
第三节 文学文体风格的翻译
第四节 科技文体风格的翻译
下编 汉译英
第六章 语义的理解
第一节 单词间的逻辑语义分析
第二节 小句间的逻辑语义分析
第七章 词汇的翻译
第一节 词类的转译
第二节 人称代词的转换
第三节 主题词汇的翻译
第四节 动词的处理
第五节 词汇的严谨性
第六节 近义词的多样性
第八章 句子的翻译
第一节 并列成分的巧妙处理
第二节 状语的灵活处理
第三节 分清主次
第四节 长句的切分与合并
第九章 篇章的翻译
第十章 文体风格的翻译
第一节 典籍文体风格的翻译
第二节 非文学文体风格的翻译
第十一章 文化信息的翻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