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介绍在传统建造—现代建造—智慧建造中承前启后的现代化建造技术,包括现代现浇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装配式钢结构施工技术、现代木结构施工技术、装配式内填充体系、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建造技术、桩基础与深基坑支护技术等。 本书可作为建筑业相关从业人员,包括科学研究、工程管理、建筑设计、建筑施工、政府主管部门等专业工作者的参考用书,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建筑类各专业的教学用书,还可作为相关培训的教材。
近几年,房屋建造技术不断创新,前沿科技目不暇接,建筑业处在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政策引导非常密集。使命促使人们尝试去研读这些政策,探究创新技术,梳理纷杂科技,思考新的理念,建立新的知识体系。笔者也加入这个行列,做了一点工作,在此呈现给读者匡正。
全书共分七章。其中,绪论部分介绍了现代房屋建造技术、建筑工业化、现代现浇、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和装配式木结构等概念,提出现代建造=70%的现代现浇+30%的装配式施工的观点,提出现代房屋建造技术是传统建造—现代建造—智慧建造中承前启后的现代化技术。第一章为现代现浇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介绍经过工业化改进的混凝土结构现浇技术。第二章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厘清 “等同现浇”的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工艺过程,提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应用的瓶颈。第三章为装配式钢结构施工技术,厘清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结构体系,阐述现代钢结构的工艺过程,介绍钢结构外围护系统。第四章为现代木结构施工技术,提出现代木结构的定位,介绍现代木结构的工艺过程。第五章为装配式内填充体系,介绍笔者对整体厨房、整体卫浴、整体收纳等部品的思考,梳理架空地板与地暖、集成吊顶等集成技术。第六章为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建造技术,呈现笔者对被动房施工技术的思考。第七章为桩基础与深基坑支护技术,介绍了预应力混凝土空心管桩、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相关内容,梳理了笔者对全套管全回转钻孔灌注桩、全套管搓管摇动钻孔灌注桩、各种咬合桩、锚杆支护、工具式内支撑支护、预制地下连续墙、预应力鱼腹梁、内插预制方桩复合支护等技术的探究和思考。
本书中笔者对现代房屋建造技术的思考和主要观点如下:
提出现代建造=70%的现代现浇+30%的装配式施工,认为装配式固然重要,但现代现浇也是向建筑现代化转型升级的更为紧迫的任务;
提出现代房屋建造技术是传统建造—现代建造—智慧建造中承前启后的现代化技术;
提出智慧建造的概念;
提出钢筋配送业务的理念;
提出2005年万科2号试验楼是我国现代装配式建筑的起源;
提出未来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的研发重点是提高预制构件的预制精度和提高结构整体性;
提出内浇外挂剪力墙结构称为装配式值得商榷;
提出叠合剪力墙的抗震性能及新旧混凝土结合面的连接性能还需进一步研究;
提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的应用瓶颈;
提出外围护体系和内填充体系是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研发重点;
提出移动住宅将走进人们的生活,移动住宅是集装箱房间部品的升级;
认为外围护系统还处在“散装材料”阶段,离装配式部品部件还有一定的距离;
认为装配式木结构就是现代木结构,是用标准化工程木建造的结构;
认为现代木结构建筑是承载着文明诉求的现代房屋;
认为装配式的重要现代特征是内填充体系是工业化生产的部品化体系;
提出整体收纳采用“两条腿走路”,即批量生产、自助装配和预约定制、统一安装;
提出被动门是“多重门”,配备入门通道,多重门不能同时开启。
本书中介绍的大部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还未见诸公开资料,有些技术资料还没有进入交流、分享阶段,因此本书成书非常困难和艰辛,是笔者经过大量调研,观摩了多项工程建设项目,包括中国平安大厦的巨柱、上海中心大厦的顶升模架、北京大兴机场的钢结构、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叠合结构,参观了很多在建工程,参加了多场学术会议和培训,研读了大量文献资料,观看了海量视频资料,经过长时间思索,点滴积累而成的。
目前建筑行业的很多技术管理人员对新型的建造方式缺乏系统的了解,需要及时进行理念的更新、知识的急补、技术能力的提升;对于高校的学生来说则主要学习传统、常规技术,除此之外,在走向工作岗位前还需要补充现代建造技术的知识。因此,本书对于行业的技术管理人员和即将毕业的高校学生来说都是有益的参考。
由于笔者水平有限,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助本书在今后的修订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