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思辨性阅读》为“思想者指南系列丛书(中文版)”中的一本,属于其中的“教学篇”。全书分为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系统讲解思辨性阅读的理论基础及实际操作,并在附录中提供相关材料进行深入阐释,旨在指导学习者掌握思辨性阅读的方法,提升阅读和产出效果。
适读人群 :学生,教师,职场人士,一般读者
思辨能力的高下将决定一个人学业的优劣、事业的成败乃至一个民族的兴衰。在此意义上,我向全国中小学教师、高等学校教师和学生以及社会大众郑重推荐\"思想者指南系列丛书\"。相信该套丛书的普及阅读和学习运用,必将有利于促进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大众思辨能力,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社会文明进步作出深远的贡献。(孙有中,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
思辨能力,或称批判性思维,由两个维度组成:在情感态度维度包括勤学好问、相信理性、尊重事实、谨慎判断、公正评价、敏于探究、持之以恒地追求真理等一系列思维品质或心理倾向;在认知维度包括对证据、概念、方法、标准、背景等要素进行阐述、分析、评价、推理与解释等一系列技能。
思辨能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代典籍《礼记·中庸》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一过。”可以说,文明的诞生正是人类自觉运用思辨能力,不断适应并改造自然环境的结果。游牧时代、农业时代以及现代早期,人类思辨能力虽然并不完善,也远未普及,但通过科学技术以及人文知识的不断积累创新,已经显示出不可抑制的巨大能量,推动了人类文明阔步前进。那么,进入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和全球化时代,思辨能力对于人类文明整体可持续发展以及对于每一个个体的生存和发展,其重要性更将史无前例地彰显。
我们已进入一个加速变化、普遍联系和日益复杂的时代。随着交通技术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不同国家和文化空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在促进合作的同时,也导致了更多的冲突:人类所掌握的技术力量与日俱增,在不断提高物质生活质量的同时,也极大地破坏了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全方位扩大了人的自由空间,同时却削弱了维系社会秩序和稳定的价值体系与行为准则。这一切变化对人类的思辨能力和应变能力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正如本套丛书作者之一理查德·保罗(Richard Paul)在其所创办的批判性思维中心(Center for Critical Thinking)的“使命”中所指出的,“我们身处其中的这个世界要求我们不断重新学习,习惯性重新思考我们的决定,周期性重新评价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简言之,我们面临一个全新的世界,在这个新世界,大脑学控自己并经常进行自我分析的能力将日益决定我们工作的质量、生活的质量乃至我们的生存本身。”
遗憾的是,面临时代巨变对人类思辨能力提出的新挑战,我们的教育和社会都尚未作好充分准备。从小学到大学,在很大程度上我们的教育依然围绕知识的搬运而展开,学校周而复始的考试不断强化学生对标准答案的追求而不是对问题复杂性和探索过程的关注,全社会也尚未形成鼓励独立思辨与开拓创新的氛围。
我们知道,人类大脑并不具备天然遗传的思辨能力。事实上,在自然状态下,人们往往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或随波逐流,容易被偏见左右,固守成见,急于判断,为利益或情感所左右。因此,思辨能力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得以提高,思辨能力培养也因此应该成为教育的不懈使命。
哈佛大学以培养学生“乐于发现和思辨”为根本追求;剑桥大学也把“鼓励怀疑精神”奉为宗旨。美国学者彼得·法乔恩(Peter Facione)一言以蔽之:“教育,不折不扣,就是学会思考。”
和任何其他技能的学习一样,学会思考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首先,学习者应该了解思辨的基本特点和理论框架。根据理查德-保罗和琳达-埃尔德(Linda Elder)的研究,所有的推理都有一个目的,都试图澄清或解决问题,都基于假设,都从某一视角展开,都基于数据、信息和证据,都通过概念和观念进行表达,都通过推理或阐释得出结论并对数据赋予意义,都会产生影响或后果。分析一个推理或论述的质量或有效性,意味着按照思辨的标准进行检验,这个标准包括清晰性、准确性、精确性、相关性、深刻性、宽广性、逻辑性、公正性、重要性、完整性等维度。一个拥有思辨能力的人具备八大品质,包括诚实、谦虚、相信理性、坚忍不拔、公正、勇气、同理心、独立思考。
Linda Elder:教育心理学专家、思辨研究专家,在美国多所大学任教,主要教授课程为教育心理学、思辨能力培养;思辨研究协会会长、思辨中心执行主任。Richard Paul:思辨研究专家,国际思辨研究运动主要负责人,已发表200余篇与思辨研究相关的论文、出版21部论述思辨研究的著作。
理论基础……………………………………………………………… /01
指南前提… ……………………………………………………………/01
带着目的阅读… ………………………………………………………/01
考虑作者的目的… ……………………………………………………/02
开发知识\"地图\"… …………………………………………………/03
避免印象式的阅读和写作… …………………………………………/04
反思性阅读… …………………………………………………………/05
阅读时对阅读进行思考… ……………………………………………/05
学生生成的知识图谱… ………………………………………………/06
教师生成的知识图谱… ………………………………………………/07
与文本互动… …………………………………………………………/08
拜书为师… ……………………………………………………………/08
读懂思想… ……………………………………………………………/08
阅读之运作… …………………………………………………………/10
研读的五个层级… ……………………………………………………/11
结构阅读… ……………………………………………………………/13
如何阅读句子… ………………………………………………………/14
如何阅读段落… ………………………………………………………/15
如何阅读教材… ………………………………………………………/15
如何阅读报纸… ………………………………………………………/16
如何阅读社论… ………………………………………………………/18
真正掌握所读内容:标记… …………………………………………/18
从阅读中学习… ………………………………………………………/20
通过阅读来理解思维系统… …………………………………………/21
学科阅读… ……………………………………………………………/21
研读的艺术… …………………………………………………………/22
阅读训练:研读练习………………………………………………… /24
《独立宣言》… ………………………………………………………/24
《论公民的不服从》… ………………………………………………/31
《论公民的不服从》… ………………………………………………/35
《十九世纪的美国人》… ……………………………………………/38
《爱的艺术》… ………………………………………………………/42
《从众心理》… ………………………………………………………/49
《大众的反叛》… ……………………………………………………/52
《教育之理念》… ……………………………………………………/55
附 录……………………………………………………………………/59
附录一:释义范例… …………………………………………………/59
附录二:文章、论文或章节的逻辑分析… …………………………/61
附录三:教材的逻辑分析… …………………………………………/63
附录四:通过标记真正掌握文本:例一… …………………………/64
通过标记真正掌握文本:例二… ……………………………………/66
附录五:生态学的逻辑… ……………………………………………/68
参考文献…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