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与诗意:工科风景园林本科专业教学探研》分为逻辑与诗意、本科教育的定位、风景园林专业的特征与毕业要求、教学内容体系建构、主线课程教学教程与实践五大部分。其中前三章是对风景园林专业本科教育的思考与探索,第四章教学内容体系建构主要针对风景园林专业的特点、本科教育的规律、工科学生的毕业要求以及与国际教育的对接需求等,从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层面对风景园林本科教学的内容体系进行的结构性设计,其重点突出内容体系的模块化。第五章主线课程教学教程与实践部分是该书的重点,其以同济大学风景园林、建筑、规划三位一体的教学实践为基础,结合本科教学规律、风景园林的学科特点、本科专业标准、评估体系、职业注册等的综合要求,既是对本科教学教程和教学实践的归纳、总结,也是对现有教学体系进行的改革探索和修正。书中内容多以表格形式体现,也充分反映了笔者理工科出身的逻辑特性。
教学体系是围绕教学目标,由教学过程的基本知识结构、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实施和教学结果评价等组成的统一整体。本书所探讨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主要针对大学本科阶段,包括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层面。教学体系的内容基于学科内涵、工科特性以及学生将来从事风景园林领域的相关工作而构建,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流程、教学方法、教学成果、教学保障与评估等共同构成。
笔者留校任教之时正值工科风景园林专业被取消,学科处于纷争无序的阶段。同济大学为了延续风景园林专业的“香火”,采用“迂回”策略,自1996年开始以“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5年制)的名义进行本科招生,直至2005年,共招收了10届学生,而教学核心内容仍然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2004年与2005年招收了两届“园林”(农学4年制)专业学生,2006年开始以“景观”专业(工学4年制)进行招生,直至2011年风景园林一级学科成立,开始正名为“风景园林”专业。在此期间,笔者一方面从事一线教学工作,同时也担任了多年的教学秘书和教学助理工作,基本上经历了历次专业申报、教学改革计划制定、培养方案调整、教学大纲制定、教案编写、教学组织、教学评估等专业教学的全过程,深感教学体系的逻辑性与复杂性。
2011年前,由于专业变革频繁,教师资源受限,四年制和五年制本科专业教学重叠,在教学过程中,景观系包括笔者在内的部分老师和救火队员一般,填岗补位,同时承担多门课程的讲授工作。笔者不仅主讲“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理论课程,也承担“风景园林总体规划”的课程设计教学,同时先后开展并承担了诸如“高尔夫球场设计”“生态专项规古典园林”“公园设计”“居住区规划及住区景观设计”“种植规划设计”等多种规划设计类主线课程的教学工作,对于笔者来说该过程既是工作也是一个对风景园林教学的系统学习过程。由于教案和教程的设计是要求在一定课时内为达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完成的一系列教学动作。因此,每次接手新的课程时,在教学计划编写和教案教程设计上均具有一定的试验性。同时,由于大学教师专业背景不同、研究方向多样、个性特征显著,同一门课或同一课题,由于教师的不同学生所取得的教学成效也存在较大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深感需要一套相对规范的教案来指导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过程的把控。
2004-2009年,笔者作为工科“城市规划(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博士生,意识到长期以来专业研究者的研究对象普遍聚焦于风景园林学科的理论、方法、前沿与实践等领域,对于学科教育与教学的研究还几乎处于空白。为此,博士就读期间,与导师刘滨谊教授一起选择与工科关系相对较远的教育学(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作为研究方向。在此过程中,系统研读了包括目标分类学、建构主义、评估学、教学模式与方法、教育心理学等教育学基础理论,再次感受到教学体系的整体逻辑性和“教”与“学”的对应性,也对自己教师这一身份和职业进行了重新认识和界定。
2011年一级学科成立后,受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委托,同济大学先后起草了《风景园林专业规范》和《风景园林专业本科教育评估方案》。笔者作为主要起草人,在这针对工科风景园林本科教育“一进一出”两个文件的编制过程中,对风景园林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教学内容、课程体系、规范内容、评估标准、评估流程等进行了系统性的思考、研究和探索。
前言
1 逻辑与诗意
2 本科教育定位
3 风景园林专业的特征与毕业要求
3.1 学科教育发展
3.2 学科内涵与特征
3.3 毕业要求
4 教学内容体系建构
4.1 内容体系结构
4.2 通识教育知识体系及模块化课程
4.3 专业教育知识体系
4.4 教育知识体系与模块化课程
4.5 实践体系与模块化课程
5 主线课程教学教程与实践
5.1 专业教学目标框架
5.2 主线课程设计
5.3 主线课程教学实践
5.4 联合设计与竞赛
6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