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期望从东亚交流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环——“都城”的研究视域出发,在“东亚都城时代”形成与解体的背景中,发掘长安都城空间在日本的复制与挪用,及其在日本古代文学中引起的连锁性反映。在横向轴上,本书选取了汉诗、日记、说话、绘卷、物语等文类,通过探讨不同文类在表现长安都城上的等级关系,深度剖析了汉文学与假名文学这两种不同书写载体中“长安表述”之差异。在纵向轴上,重点探讨了八至十三世纪日本人对长安都市景观的认知流变,指出了宫廷官僚与寺院僧侣等不同阶层对长安的知识储备与传播途径,考察了古代日本人的都城思想与中国观。
书稿共分为七章,第一章稽考了《怀风藻》中具有长安体验的诗人及诗作。第二章研究了“敕撰三集”对长安的消极书写。第三章指出了《本朝无题诗》中“长安=平安京右京”模式的建立,实际上展现了日本人的都城观——即平安京是囊括唐长安、洛阳两大都城的巨大存在。第四章讨论了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的长安叙事,如何在日本文学中衍生出了“遣唐使在长安遭受迫害”这一母题。第五、六章分别以《吉备大臣入唐绘卷》和《弘法大师行状绘》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中世绘卷中的长安图像。第七章以《松浦宫物语》为研究对象,考察了物语中的长安地名和地理想象问题。
本书围绕“汉”“和”两种书写系统中的文学文本,探究日本古代知识阶层与唐代长安都城的交错关系,阐释都城在东亚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序 一
王向远
郭雪妮是土生土长的西安人,据说她的祖辈也是老西安。她从陕西师范大学硕士毕业之后,考到北京师范大学,跟我攻读中日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毕业后放弃了在京津地区就业的机会,又回到西安的母校就职。她是有着浓重的西安自豪感与故乡眷恋的人。我们师生在聚会聊天中,经常会谈到各自的家乡,当然也少不了谈到西安。当然,跟雪妮谈论西安,并不仅仅是轻松的闲聊,那时西安已经成为她所要研究的对象,因为在她入学之前,我就给她了出好了博士学位论文的题目——《日本文学与西安》。
《日本文学与西安》这个题目,是我那几年设计的“日本文学与中国都市”系列博士学位论文选题之一。除了西安之外,那时还有大连、北京、天津、哈尔滨、延安等中国都市与日本文学的关系,也分别作为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付诸研究,或已完成研究。我觉得《日本文学与西安》由雪妮来写最合适,或者不妨说,这个题目就是为她量身定制的。
按我的设想,《日本文学与西安》这个研究题目,是要梳理从古至今日本文学中的西安主题、西安题材、西安背景和西安想象,揭示西安之于日本文学的特殊价值与特殊作用,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呈现中日文化与文学之间的密切联系。从“东方学”建构的角度来说,就是要揭示古代的“亚洲精神共同体”以及“亚洲审美共同体”的形成过程与形成机制。在我看来,包括东亚、东南亚、东北亚、中亚地区各民族在内的“亚洲精神共同体”,早在中国的唐代就已经初步形成,而唐朝的都城长安,无疑在古典时期的“亚洲精神共同体”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如果说汉代中国对周边国家的影响主要依靠的是文功武略,那么唐朝则显示出更多的文化包容力和感召力,它将亚洲的宗教哲学、文化艺术融为一炉,给周边诸国诸民族——当然也给极东地区的日本人,以极大的文化吸引与审美魅惑。对日本人来说,除了遣唐使的“渡唐”,更有精神上的“渡唐”,长安成为不少日本人魂牵梦绕的地方,例如平安朝后期的长篇物语《浜松中......
郭雪妮,女,陕西西安人,文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日本中央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历史学博士后。主要从事东亚比较文学、东亚文学及文化交流史的教学与研究。已出版译著二部(日文、韩文各一部),编著教材二部。近年来在《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评论》《中国比较文学》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权威及核心学术论文近四十篇。
序章在日本发现长安/1
第一章《怀风藻》与遣唐使的长安体验/45
一遣唐使的长安体验及其汉诗创作/47
二奈良诗僧弁正在唐汉诗考论/65
三藤原宇合的都城意识与国家观/84
第二章“敕撰三集”诗人对长安城的节制性观看/102
一平安朝乐府中的“长安—边塞”模式/103
二艳情诗与“女性观看”机制/120
三都城思想对九世纪初日本文人长安书写之干预/137
第三章《本朝无题诗》中的长安表述及隐喻/156
一从东亚都城时代到“后长安时代”/157
二借代与用典/179
三慈恩寺:地理景观与诗学空间的重构/203
第四章圆仁的长安记事及其入唐说话/220
一僧侣之眼:关于长安城的苦难记忆/222
二长安体验与书写唐武宗之策略/243
三圆仁入唐说话流变的思想史考察/259
第五章《吉备大臣入唐绘卷》中的长安图像/276
一《江谈抄》中的吉备入唐说话/277
二松浦:画卷上的长安风景/295
三凝视长安建筑中的隐喻/305
四滑稽化的唐人群像/316
第六章《弘法大师行状绘》中的青龙寺/325
一《弘法大师行状绘》的传承与史实/327
二东寺本《行状绘》中的青龙寺/342
三“三国佛教史观”与东寺本《行状绘》的历史意识/363
第七章《松浦宫物语》与中世日本的长安想象/371
一长安地名如何成为文学符号?/373
二神仙思想与《松浦宫物语》对长安郊外的山水想象/387
终章/404
参考文献/419
附录/447
历史情感与都市想象——论明治日本人长安游记的单一性/447
井上靖历史小说对长安生活空间的“省墨化”书写/464
后记/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