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以来“金融化”已成为全球社会与经济变迁与重构的核心动力机制之一,本集刊将多学科角度研究金融与社会的相互影响及相互塑造的过程。内容主要包括金融社会学的理论研究、金融与社会的经验与实证研究、金融社会工作研究;微观层面的金融素养与金融行为研究、中观层面的金融组织与金融市场研究、宏观层面的金融制度与金融的经济社会影响研究。
集刊定位:聚焦“金融与社会”,发展基于中国经验的金融社会学和金融社会工作。
创刊词:让我们共同推进金融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研究
让我们共同推进金融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研究,这是时代变迁的需要,这是知识进步的需要,这是社会建设的需要。
如果说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经济社会变迁的主要特征,那么二战以来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趋势就是金融化和智能化。经济和社会金融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已成为我们所处时代的一个突出特征。金融已经与宏观经济、政府管理、企业经营、家庭生活和心理体验等诸领域密不可分。金融化表现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各个层面。在宏观层面,金融资产规模及其增速超过实物资产、金融部门在国民经济部门中的利润占比提升,利润向金融部门集中。在中观层面,非金融企业的利润越来越来自金融渠道, 而非商品生产和贸易,非金融企业的金融投资占比、金融渠道获利占比和金融资产持有比例日益提高。在微观家庭层面,金融资产(主要是证券、保险和住房)占家庭资产的比例提高,家庭债务(主要是住房抵押贷款和信用消费)与收入的比率提高。金融化的趋势并不仅仅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特有现象,学者们的研究表明,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也出现了类似的趋势。当然,我们不能仅关注金融化在全球的共同发展趋势和普遍特征,更要挖掘金融化进程的国际差异。因制度和国情不同,金融化在不同的国家肯定会有不同的表现特征、驱动力量和影响后果。经济社会金融化的大变革需要社会科学去研究其背后的驱动力量及其潜在影响。
社会科学要回应金融化这一时代变革所提出的研究议题,需重新认识金融与社会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建构关系。诞生于20世纪50~70年代的现代金融学,试图用经济学的一般均衡理论来认识金融市场,提出了所谓的有效市场假说,其核心命题是证券价格总是可以充分体现可获得信息变化的影响,当前证券价格是未来基本价值的最好估计。即使市场上存在非理性的投资者,非理性行为后果的相互抵消、理性投资者的套......
李国武,社会学博士,2004年6月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为社会与心理学院社会学系教授、硕士生导师、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组织社会学和经济社会学,具体研究领域为产业技术创新、社会组织发展、互联网金融的社会影响等。共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各类项目10余项,出版专著、译著、编著等各类著作10部,在《社会》、《社会学评论》、《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多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曾荣获《社会》杂志改版十周年(2005~2015)优秀作者奖。主要兼职有中国社会学会经济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
技术创新与金融社会风险
公司金融化、风险-收益配置与技术创新
——美国经验的启示和反思 李国武
金融技术的社会关联组合
——以P2P网贷平台为例 张樹沁
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社会传导机制
——以P2P网贷平台“爆雷”事件为例 程士强
金融与社会思想
货币与现代性体验
——对马克思和齐美尔货币理论的初步分析 王建民
国家治理的组织模式与金融的两张面孔 王修晓 郑雪娇 徐文丽
金融社会工作
提升青少年金融能力的社会工作实务研究——以C项目为例 方舒
金融治疗的理论、实践与发展 樊欢欢
农民的金融知识及其与金融行为的相关性 金敏超 袁易卿 冯允鹏
非预期支出和短期现金贷款:审视社会组织从业者财务安全的一个视角
——基于18个省市118家社会组织773份问卷数据 周玲 黄进 苗炜 杜娟
金融市场与金融行为
促进还是抑制:社会保险参与对商业保险参与的影响 郑路 张栋
城乡居民借贷用途与借贷渠道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2013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经验证据 艾云 赵思博 丁冉冉
书评
金融从业人员的劳动研究
——读何柔宛的《清算:华尔街的日常生活》 庄家炽
Table of Contents & Abstracts
《金融与社会》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