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文范本,有人将它和《左传》《国语》《史记》《汉书》相提并论。
2.写作时间超过半个世纪,描绘这一段时间里中国社会的全貌,可以说是一部社会实录。鬼狐神怪,不过是人间百态。
3.郭沫若评蒲松龄“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4.许多名篇脍炙人口,被编成影视剧并成为影视经典,如《画皮》《画壁》《倩女幽魂》(聂小倩)等。
5.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畅销台湾四十年,一家人共读的经典。
【总序】用经典滋养灵魂
龚鹏程
每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的经典。经,指其所载之内容足以做为后世的纲维;典,谓其可为典范。因此它常被视为一切知识、价值观、世界观的依据或来源。早期只典守在神巫和大僚手上,后来则成为该民族累世传习、讽诵不辍的基本典籍。或称核心典籍,甚至是“圣书”。
佛经、圣经、古兰经等都是如此,中国也不例外。文化总体上的经典是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依此而发展出来的各个学门或学派,另有其专业上的经典,如墨家有其《墨经》。老子后学也将其书视为经,战国时便开始有人替它作传、作解。兵家则有其《武经七书》。算家亦有《周髀算经》等所谓《算经十书》。流衍所及,竟至喝酒有《酒经》,饮茶有《茶经》,下棋有《弈经》,相鹤相马相牛亦皆有经。此类支流稗末,固然不能与六经相比肩,但它各自代表了在它那一个领域中的核心知识地位,却是很显然的。
我国历代教育和社会文化,就是以六经为基础来发展的。直到清末废科举、立学堂以后才产生剧变。但当时新设的学堂虽仿洋制,却仍保留了读经课程,以示根本未隳。辛亥革命后,蔡元培担任教育总长才开始废除读经。接着,他主持北京大学时出现的“新文化运动”更进一步发起对传统文化的攻击。趋势竟由废弃文言,提倡白话文学,一直走到深入的反传统中去。论调越来越激烈,行动越来越鲁莽。
台湾的教育、政治发展和社会文化意识,其实也一直以延续五四精神自居,以自由、民主、科学为号召。故其反传统气氛,及其体现于教育结构中者,与当时大陆不过程度略异而已,仅是社会中还遗存着若干传统社会的礼俗及观念罢了。后来,台湾朝野才惕然憬醒,开始提倡文化复兴运动,在学校课程中增加了经典的内容。但不叫读经,乃是摘选《四书》为《中国文化基本教材》,以为补充。另成立文化复兴委员会,开始做经典的白话注释,向社会推广。
文化复兴运动之功过,诚乎难言,此处也不必细说,总之是虽调整了西化的方向及反传统的势能,但对社会普遍民众的文化意识,还没能起到警醒的作用;了解传统、阅读经典,也还没成为风气或行动。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高信疆、柯元馨夫妇接掌了当时台湾第一大报中国时报的副刊与出版社编务,针对这个现象,遂策划了《中国历代经典宝库》这一大套书。精选影响国人最为深远的典籍,包括了六经及诸子、文艺各领域的经典,遍邀名家为之疏解,并附录原文以供参照,一时朝野震动,风气丕变。
其所以震动社会,原因一是典籍选得精切。不蔓不枝,能体现传统文化的基本匡廓。二是体例确实。经典篇幅广狭不一、深浅悬隔,如《资治通鉴》那么庞大,《尚书》那么深奥,它们跟小说戏曲是截然不同的。如何在一套书里,用类似的体例来处理,很可以看出编辑人的功力。三是作者群涵盖了几乎全台湾的学术菁英,群策群力,全面动员。这也是过去所没有的。四,编审严格。大部丛书,作者庞杂,集稿统稿就十分重要,否则便会出现良莠不齐之现象。这套书虽广征名家撰作,但在审定正讹、统一文字风格方面,确乎花了极大气力。再加上撰稿人都把这套书当成是写给自己子弟看的传家宝,写得特别矜慎,成绩当然非其他的书所能比。五,当时高信疆夫妇利用报社传播之便,将出版与报纸媒体做了最好、最彻底的结合,使得这套书成了家喻户晓、众所翘盼的文化甘霖,人人都想一沾法雨。六,当时出版采用豪华的小牛皮烫金装帧,精美大方,辅以雕花木柜。虽所费不赀,却是经济刚刚腾飞时一个中产家庭最好的文化陈设,书香家庭的想象,由此开始落实。许多家庭乃因买进这套书,而仿佛种下了诗礼传家的根。
高先生综理编务,辅佐实际的是周安托兄。两君都是诗人,且侠情肝胆照人。中华文化复起、国魂再振、民气方舒,则是他们的理想,因此编这套书,似乎就是一场织梦之旅,号称传承经典,实则意拟宏开未来。
我很幸运,也曾参与到这一场歌唱青春的行列中,去贡献微末。先是与林明峪共同参与黄庆萱老师改写《西游记》的工作,继而再协助安托统稿,推敲是非、斟酌文辞。对整套书说不上有什么助益,自己倒是收获良多。
书成之后,好评如潮,数十年来一再改版翻印,直到现在。经典常读常新,当时对经典的现代解读目前也仍未过时,依旧在散光发热,滋养民族新一代的灵魂。只不过光阴毕竟可畏,安托与信疆俱已逝去,来不及看到他们播下的种子继续发芽生长了。
当年参与这套书的人很多,我仅是其中一员小将。聊述战场,回思天宝,所见不过如此,其实说不清楚它的实况。但这个小侧写,或许有助于今日阅读这套书的大陆青年理解该书的价值与出版经纬,是为序。
【导读】鬼狐神怪的奇幻世界
周学武
《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先生(1640 ─ 1715),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关心社会的学者。他的著作除了小说、俗曲、鼓词和一些诗文之外,还有《农桑经》《省身语录》《怀刑录》《历字文》《日用俗字》……可惜有些东西已经失传了。不过,真正使他在文学和知识界享有盛名的,还是他的两部小说──《醒世姻缘传》和《聊斋志异》。前者是一部长篇的白话小说,在文字的运用、人物的描绘、情节的安排、心理的刻画诸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后者则是纯粹用文言文写的,总共集合了四百三十一个短篇小说、寓言、故事和异闻。它在艺术上的成就,一如《醒世姻缘传》。关于这一方面,有待各位去欣赏、体认,我想不必进一步的叙说。这部书既然名叫“志异”,它里面所记载的,自然是不同寻常的事物。所以书中有关鬼狐神怪的故事,几乎占了全部的篇幅。那些鬼狐神怪,透过作者惊人的文学素养,一一地予以人格化,使他们与人类具有同样的思想、情感和个性。作者也借着他们的形象,忠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和社会;借着他们的口吻,婉转地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憧憬和关注。因此,我们在阅读这部文学作品的时候,不仅不能为它的奇异色彩所迷惑,而且要把它当作一本哲学书、历史书乃至于社会学的书来看。
蒲松龄对于人情世态,能作深入的观察和描写,是由于他那平实的生活背景。在清人的统治下,这位别号柳泉居士的蒲留仙,虽然也考中了秀才,参加过几次举人的考试,但是一直到晚年才举了岁贡。所以他的大部分岁月,都是在农村里度过的,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到农村社会中的事事物物。鬼狐神怪原本是农村社会的共同信仰,他便把自己日常所听到的种种故事,运用丰富的想象,在他的《聊斋》里渲染成篇,久而久之,竟积成了这一部家喻户晓的作品。
《聊斋志异》中的各篇,虽然多半是小说的形式,但是由于文字的古奥醇雅,在从前,很多知识分子都是把它当作古文范本来看的,甚至有人把它和《左传》《国语》《史记》《汉书》相提并论。可惜在这里,我们为了使它与经典宝库中的其他作品体例一致,只以白话改写了它的内容,而无法将它所有的原作刊出来做一个对照。而事实上,本书的若干文字和情节,为了适应实际上的需要,也经过了少许的增删,并不是逐字逐句翻译的。
以下例言,是我改写的根据以及原则:
一、本书各篇,大体上是根据蒲松龄《聊斋志异》的手稿本及青刻本改写的;有时,在文字方面有了疑问,也参酌其他的版本。
二、本书选择材料,同时注意它的文学性、趣味性和教育性,尽量要求它能适应青少年的心身发展。
三、本书除以白话改写外,其他方面,一概保持原作的精神和面貌。只有少数几篇,为了实际上的需要,在文字和情节方面略有增损。
四、本书为了方便读者阅览,对于特殊的地名、官职以及其他名词,都有详细的注解。同时,在每一篇的后面,对于该篇的涵义,也有一个总括的说明。
五、《聊斋》原作各篇,题目过于刻板,有些甚至不能涵盖全篇的内容,对于这一部分,本书统统予以改订;但为使读者便于对照原作起见,另在各篇末尾,再将它的原来题目加以注明。
最后,录清人冯镇峦先生的一段话作为结束:
张安溪曾经说:《聊斋》这一本书,会读它,能使人胆壮;不会读它,能使人入魔。我认为只拘泥它所记载的事迹,便会使人入魔;能领会它所涵容的精神,就能使人胆壮。我们只要能认识它文章的美妙,洞察它含意的深微,体受它性情的纯正,服膺它议论的公允,那么它实在是变化我们气质、陶冶我们心术的第一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