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包括水利纠纷与分水制度、水利思想和用水理论、畿辅水利文献及其价值三部分。剖析了元明清时期我国华北西北这两个治水、用水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关系极为密切的地区中,最为关键的施政理民问题。
绪论
一 水利史的学科属性
二 学术史回顾
三 本书的任务
甲 水利纠纷与分水制度
一 元代水利机构的建置及其分水作用
1.都水监河渠司的建置演变及其职责
2.论元人对都水监河渠司的评价
二 元代泾渠的分水用水制度及其历史地位
1.李好文与《长安志图》
2.泾渠河渠司“分水”、“用水则例”及其意义
3.泾渠“分水”、“用水则例”的启示
三 清代滏阳河流域的水利纠纷和分水制度
1.渠闸兴建始末
2.争水矛盾及原因
3.调整行政区划,统一管理利用流域内水资源
4.分水制度的建立过程及分水特点
5.对今日水资源管理与利用的启示
四 清代河西走廊的水利纷争及其原因
1.争水矛盾的主要类型
2.争水矛盾的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
五 清代河西走廊的水资源分配制度
1.分水制度的建立
2.分水的技术方法
3.分水的制度原则
附论:分水制度的创新和发展
六 清代伊犁屯田的水利问题
1.屯田水利建设
2.水利管理机构和人员
3.分水措施和纠纷管理
乙 水利思想和用水理论
七 关于畿辅农田水利成效的批评意见
1.北方农田水利收效甚微及其原因析论
2.王畿多污菜、京师称瘠土及其原因探究
3.对前人关于北方农业状况评价的辨析
八 江南籍官员学者发展西北水利的主张、实践与客观效果
1.北方地力未尽的观点
2.发展西北水利主张的由来与发展
3.西北水利、畿辅水利、京东水利
4.民垦、军垦、官办及农师
5.西北水利实践的成效与遗憾
九 江南籍官员学者提倡西北水利的经济根源与社会根源
1.元朝江南赋重漕重意识的产生及初步论证
2.明清“苏松二府田赋之重”观念的发展及论证
3.对元明清江南赋重议论的辨析
十 元明清江南籍官员学者西北水利思想的历史价值与局限性
1.西北水利思想的历史价值
2.西北水利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3.畿辅水利不能实现的可能原因
十一 元明清北方籍官员反对华北西北水利的经济根源
十二 元明清反对者对畿辅水性土性的认识
1.河北诸水不宜发展农田水利的论说
2.滹沱河不宜水利的认识根源
十三 清代畿辅水利论者对反对者认识的批判
1.雍正年间畿辅水利论者对反对者认识的批判
2.乾隆年间畿辅水利论者对反对者认识的驳正
3.道光年间北方籍官员对反对者意见的批判吸收及解决方法
十四 程含章、陶澍和李鸿章等反对畿辅水利的理由
1.程含章论北方水利不能实现的六条理由
2.陶澍和唐鉴在发展畿辅水利和招商海运上的分歧
3.桂超万对畿辅水利态度的前后转变及原因
4.李鸿章放弃畿辅水利的根本原因
十五 明清西北华北旱地用水蓄水理论及其价值
1.徐光启的旱田用水五法和凿井之法
2.王心敬的井利说和乔光烈的水车说
3.华北西北旱田用水蓄水的实践效果
4.明清旱地用水理论与实践的现代借鉴价值
十六 明清畿辅淀泊低洼地区农田水利方法及价值
1.明代徐贞明的利水之法
2.清雍正时畿辅水利及其水利方法
3.吴邦庆关于畿辅用水之法的认识
丙 畿辅水利文献及其价值
十七 唐鉴《畿辅水利备览》的撰述旨趣和进奏流传及历史位
1.撰述年代、流传及上奏情况
2.《
校尉渠案镇番县大河的另一河源石羊河,发源于武威城西北清水河。雍正三年,武威县校尉沟民筑木堤数丈,壅清水河尾泉沟。镇番县民数千人呼吁。经凉州监督府同知张批:凉州卫王星、镇番卫洪涣会勘审详。“蒙批拆毁木堤,严饬霸党,照旧顺流镇番,令校尉沟无得拦阻”。
羊下坝案石羊河上游在武威,下流至镇番。雍正五年,武威县金羊下坝民人谋于石羊河东岸开渠,讨照加垦,拦截石羊河水流,镇番民申诉经武威县郑松龄、镇番县杜振宜会查。“府宪批:石羊河既系镇番水利,何金羊下坝民人谋欲侵夺,又滋事端,本应惩究,姑念意虽萌而事未举,暂为宽宥。仰武威县严加禁止,速销前案,仍行申饬”。
校尉渠案、羊下坝案两案处理经过结果:“俱载碑记,同时立碑于郡城北门外龙王庙”。以上三水案都是发生于石羊河上下游各县之间的争水矛盾。
一县各渠坝间,不仅会发生用水争端,而且对早先的分水方案也易发生控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