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如何变成一个消费的国度?美国消费激情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和动机?
谁有能力构想美好生活的愿景并使之盛行,谁就拥有具有决定性的力量。本书主要讲述1880年至1930年美国消费主义文化形成的关键时期,旨在阐明这种文化的力量和吸引力,以及它给美国带来的道德巨变。书中详细地阐述了,在这种新的文化中,人与物的关系如何被重新界定,儿童如何逐渐被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经济学观点如何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宗教和政府机构如何参与到经济生活中,文化界如何批判这种文化,以及最重要的一点,商人和大企业如何逐步在美国社会中扮演起举足轻重的角色。
(美)威廉·利奇(William Leach,1943—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荣休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现代美国文化史,代表作为1993年出版的《欲望之地》,为1993年度美国国家图书奖决选书并获“赫伯特·胡佛图书奖”。
孙路平: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英语教师,自2006年起从事社科类、尤其是传统文化类笔译实践,有相对丰富的翻译和审校经验,已翻译出版图书多部。
付爱玲:青岛滨海学院副教授,山东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曾赴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市教授汉语,译有《来自天堂的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传》等图书。
前言
导言 欲望之地和消费资本主义文化
第一部分 诱惑策略
第一章 一个商业帝国的开端
第二章 色彩、玻璃和灯光构成的外墙
第三章 室内展示
第四章 时尚与不可或缺之物
第五章 阿里巴巴之灯:为个人和公共利益服务
第二部分 权力环路
第六章 “商业掌管世界”:新秩序背后的机构联合
第七章 沃纳梅克的简朴生活和国教道德的沦丧
第八章 心灵疗愈和幸福机器
第三部分 管理梦想文化:1922—1932
第九章 “整合时代”:商品、金钱和合并热潮
第十章 “把他们的梦想卖给他们”
第十一章 盛会
第十二章 胡佛的绿宝石城和政府管理
结论 遗产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