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有它的鲜活性,也有它的局限性。写这本书的目的,一
是有展示的作用,更重要的还是为了注释。当前经济形势此起彼
伏,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让方言的小溪慢慢汇入江河大海,小溪
中有生命力的东西也会像饮食中的北方饺子、天津煎饼果子、陕
西凉皮一样,融入民族大家庭通用的语言中,为经济建设服务得
更好,这才是终极的目的。
这本书可以说是客观现实逼着我编写的。多少年前,还是小孩子时期,初接触语言,我就在大人们的耳濡目染下接触这些生动的方言了,可当时并没觉得它对我影响那么深。以后喜欢上文学,接触了文学作品,发现许多我所熟悉的方言土语,当时感到很新鲜、很亲切,就像见到了很久未见的最熟的熟人,而又重新审视她,惊喜她为什么这般美丽、这般受看。于是我开始记录在各种刊物上、电视里出现的让我喜爱的东北方言、土语。日积月累,多年来我记下了一页页一行行这样的资料,当时还没想得更多。
退休了,我开始写东西。我用自己习惯的词语写,同伴们看了责备我用了太多的方言,看看自己写的东西,确实是。心里倒有点高兴:惊异我受了这么深的地方语言的熏陶,竟然运用得这么得心应手,招之即来。偶尔又接触了一些资料,在充裕的退休时间里,就萌生了写个方言土语汇集的想法。
动笔以后,接触更多资料,我为对着土生土长的词语的亲昵与爱恋而欣喜,就像普通人很难在这高寒地区生活,而这冬日酷冷的黑土地却让我感到非常惬意,这也许就是浓浓的家乡情结吧!更为震撼的是这淳朴的语言竟这般丰富多样,有的虽然能意会,却找不出恰当的解释,参考资料也不尽如人意。
但是,我还是十分高兴,我终于尽自己的能力编写了,甚至半夜醒来想起一个词语,马上摸黑记下(因为突然想起也会倏然消失),兴奋了,就再不能入睡。
方言有它的鲜活性,也有它的局限性。写这本书的目的,一是有展示的作用,更重要的还是为了注释。当前经济形势此起彼伏,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让方言的小溪慢慢汇入江河大海,小溪中有生命力的东西也会像饮食中的北方饺子、天津煎饼果子、陕西凉皮一样,融入民族大家庭通用的语言中,为经济建设服务得更好,这才是终极的目的。
从2000年起,我将这些方言进行整理、补充,并修改成稿,之后又不断地补充,一直到现在,仍然感到不能全部囊括生动的东北方言。
时不我待,在有生之年将之拿出来,也算我这一生对社会一点小小的贡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