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恋经济学》用经济学的方法解读恋爱、婚姻、家庭、生育以及古代婚姻制度,颠覆了人们对婚恋的许多传统看法,逻辑清晰,语言风趣易懂,给读者以焕然一新之感——你会发现平白的世界之外竟然会有一片如此有趣的天地,并感受到“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强大力量。书中论断,乍读,意料之外;细读,情理之中。《婚恋经济学》将会告诉你什么是真实世界的经济学,给你一个思考和看待婚恋的全新角度。
贝克尔等经济学先贤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使婚恋家庭经济学成为现代经济学重要的组成部分。贝克尔、波斯纳等学者关于婚姻问题的洞见,让我深深地为经济分析方法的魅力所折服,使我从一个“经济学帝国主义者”变成一个无可救药的、彻底的、“无耻的”“经济学帝国主义者”。在每次思路枯竭时,我会一次次重读贝克尔的《家庭论》等经典书籍,学习其精妙的分析视角,为我的写作寻找灵感。用相对通俗的语言将这些学者的洞见介绍给一般的读者,可能是愚笨的我能为“经济学帝国主义”大厦添砖加瓦的唯一方式。
波斯纳在《性与理性》一书中这样写道:“经济学理论把这些视角、洞见以及其他可以公道地称为科学的或是社会科学的性态理论都包容进来,整合为一体,并超越了这些理论。”对爱情、婚姻和家庭的研究同样如此。本书就试图应用理性选择工具整合历史学、性学、社会学、社会生物学等学科对爱情、婚姻和家庭的思考。当然,成功与否,有待读者评判。
本书的不少内容在西安交通大学面向全校本科生的通识类选修课“社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中得到使用。在课堂上、课后甚至在答题纸的最后,学生时常表达这样的想法:“老师,您讲的东西我能够接受,但决定爱情和婚姻的不仅仅是成本和收益。”这种想法在一些非经济学专业的专家中同样存在。记得在向学校申请开设“爱情、婚姻和家庭经济学”选修课的答辩中,专家组就否定了开设这门课程的价值,认为爱情、婚姻和家庭是情感关注的事情,无法用“庸俗”的经济学成本收益法去解释,经济学“捞过界”了。
面对这样的质疑,我时常觉得语言贫乏。“我们从事经济学研究的人只懂得经济分析方法。”这个万金油的答案是我敷衍学生提问的唯一方法。的确,如果我没有学过和思考过相关问题,让我接受本书中的一些命题也有很大的难度。如果读者向我问同样的问题,也许我本人信奉的一个原则——“一个现象要长久存在,背后一定有其经济理性”,可能是这个问题更好的答案。
应用经济学分析人类的爱情婚姻制度,也许给人感觉冷血。这也是不少人认同成本收益分析,但无法在感情上接受其可以应用于爱情婚姻问题分析的原因所在。在现实中,每年有多少青年男女因为感情问题走上绝路!如果能理性地看待爱情和婚姻问题,尊重自身的生命和对方的选择,就能挽救在爱情中迷失自我的灵魂。也许,这也是经济学“经世济民”的具体体现吧。希望本书能在爱情和婚姻家庭的选择中种下一些理性的种子。
浙江财经大学的谢作诗教授和济南大学的董新兴教授在百忙之中拨冗为本书写了推荐序。这两位教授不光文采斐然,思想也异常深刻,特此感谢!
俞炜华,西安交通大学金禾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后备教学名师(C类),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史研究。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参与国家和省部级社科类项目多项,获校级和省级教学成果奖多项,发表学术论文10多篇。喜欢现代经济学的教学和普及,在《经济学家茶座》及诸多公众号上发表用经济学分析方法解释真实世界的经济散文近100篇,主持个人公众号“鱼眼看经济”。著有《婚恋与选择》《社会问题经济学》等著作。目前的研究集中于价格歧视和定价、气候变迁与中国历史发展、封建制度向中央集权演进的制度逻辑、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制度经济学分析、农耕游牧关系的经济学分析等方向。
第一篇 恋爱
恋爱的成本和收益
恋爱中女性的喜怒
稀缺、选择与爱情
“婚恋市场”中的信息
从经济学角度看网恋
“鲜花插在牛粪上”与“老牛吃嫩草”
一见钟情和日久生情
“剩下”和“被剩下”
——“剩女”之经济学分析
对大学生恋爱的态度
失恋经济学
第二篇 婚姻
彩礼现象
高房价与丈母娘的要求
人类婚姻的生物本质
女性不上桌的历史原因
婚前同居和试婚
结婚的成本与收益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门当户对
女嫁男、裹脚和三从四德
童养媳制度盛行的历史原因
古人早婚的原因
——从“十八相送”谈起
男人不止一面
出轨与婚外情
关于离婚
一夫多妻和一妻多夫
古代中国独特的妾
……
第三篇 家庭
第四篇 生育
附录1 人类婚姻的前途
——评俞炜华的《婚恋与选择》
附录2 妾心如水意为谁
——读《婚恋与选择》有感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