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过去40年的经济发展成就令人瞩目。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投资和出口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告诉我们,生产投入的边际回报会随着存量的上升而递减,这意味着投资,也就是物质资本的积累,无法再像以前那样能够对经济产生同样的推动力。展望未来,要维持经济增长,一方面我们需要寻找新的原动力,另一方面在既有基础上继续进行结构改革,以实现高质量和高效率的发展。
本书从宏观劳动力(Macro Labor Force)的角度来分析不同维度的劳动力如何促进经济增长,它记录了我个人和合作者关于这方面的一些思考和分析。宏观经济学研究加总的经济整体行为,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加总劳动力的相关变量,包含就业、失业、经济活动人口(即就业+失业)、劳动参与率、劳动力市场中的各种流动率等。此外,嵌入个体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教育与技能也可以通过提高生产率以及技术的渠道来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由于劳动力是生产过程不可缺少的投入要素,它对于经济总量、人均经济变量等都有关键的影响,宏观劳动力成为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由于国内的统计体系还在完善过程中,劳动力方面的宏观统计变量还比较缺乏,所以国内的劳动力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微观层面数据的分析方面。本书希望可以对此进行一个补充。
我是在读博士期间开始对宏观经济学产生兴趣的,在选博士毕业论文题目的时候决定从宏观劳动力入手。自此开始,宏观劳动力始终是我的研究兴趣。在此,我必须感谢我在爱荷华州立大学的两位导师王城教授和Joydeep Bhattacharya教授,是他们把我引入宏观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中。博士生都需要选择“三高”课程(高微、高宏、高计),而我的两位导师分别是高宏两个学期课程的讲授者。Joydeep Bhattacharya教授讲授秋季学期,王城教授讲授春季学期。两位教授的授课方法截然不同。Joydeep Bhattacharya教授上课的节奏比较慢,但正因如此,我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代际交叠模型的研究方法及其优缺点。我仍然记得在上课时,他端着自己的咖啡杯,一边讲一边慢慢地踱着方步。我还记得他谈及自己的博士生导师时满怀深情的目光。王城教授非常注重数学以及思维和逻辑的严密性。记得在高宏第二学期的前几节课,黑板上是满满的数学定理和证明,我一度以为自己选错了课。另外,王城教授在授课过程中经常会留下一些空白时间提问学生,让学生在黑板上做题,这是最可怕的时刻,但是不得不承认这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这种提问、对话式的教学促进了思维碰撞,给了学生们试错的空间。知道错才会知道正确的方式是什么。耐着性子听完一学期的课,发现自己学到了看上去很难的东西,有一种成就感。两位导师不仅在我写作博士论文期间给予我无数的指导和建议,毕业以后也一直鼓励我保持对学术的热情,鼓励我挑战有难度的题目,每次见面都会问及研究进展,并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我还很怀念爱荷华州立大学所在的小城埃姆斯(Ames)。埃姆斯是个大学城,冬季极度寒冷,而夏季又非常炎热。由于冬季经常会有大风雪,大部分人都在室内活动,大街上能看到的人很少。而夏季因为很多学生去打工赚零花钱,街道上又空空荡荡的。读博士时的我觉得在埃姆斯无聊枯燥,只能天天坐办公室,但是读完博士回到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任教后,我才发现那时的时光是多么难得。这也是一种围城吧!
我想借此机会感谢我的多位合作者——陈济东、李宏彬、马弘、施新政、王丽莉、王敏、徐嫄,我们在一起合作的论文成为本书的重要基础。他们或者是我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工作时的同事,或者是学生。王敏是我在爱荷华州立大学的师弟,博士毕业后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工作。我们曾在2013年夏季短暂访问爱荷华州立大学,当时一起完成的一篇论文也成为本书的一个章节。
在过去的12年里,我所在的工作单位——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我提供了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氛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举办的各种学术会议、讲座,以及和同行、同事之间频繁的思想交流让我获益匪浅。我还要感谢我的新工作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正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领导和同事们对我研究工作的鼎力支持和鼓励,才使得此书的完成成为可能。其中,我要特别致谢刘守英教授和周业安教授,他们对本书的完善提出了中肯的建议,特此感谢。
自2010年以来,我在宏观劳动力方面的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项目批准号70903043)和面上项目(项目批准号71473141)的资助,本书属于这些项目的研究性成果,特此感谢。
最后感谢我的家庭。家庭是稳定的大后方,我的先生、公公和婆婆为照顾家庭、照顾孩子付出良多。公公和婆婆非常照顾我的工作习惯和情绪,大家在生活中互相体谅,很多问题能进行坦诚的交流;身为“青椒”,发表学术论文的压力很大,在我情绪有波动时,我的先生充当了我的“出气筒”和“稳定器”,所有这些都构建和维护了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气氛,使我能够在一个稳定的“好”均衡中进行自己的学术研究。对此,我感激不尽,谢谢你们!
乔雪
2020年1月29日
目录
第1章 导论 /
1.1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研究逻辑及研究对象 /
1.3研究体系及方法 /
1.4章节结构及安排 /
第2章 私人对人力资本的投资、财富分布和经济增长 /
2.1引言 /
2.2基准模型:完全市场经济 /
2.3借贷约束的经济 /
2.4借贷约束经济中的遗产分布演变规律 /
2.5对于假设的讨论 /
2.6结论及建议 /
第3章 中国的高校扩招与教育回报 /
3.1引言 /
3.2理论模型 /
3.3实证方法 /
3.4数据 /
3.5实证结果 /
3.6其他解释 /
3.7结论 /
附录A生产中的劳动力互补 /
附录B命题2的证明 /
第4章 公共卫生支出、个人健康投资与经济增长 /
4.1引言 /
4.2理论模型 /
4.3一般均衡 /
4.4结论与启示 /
附录A引理1的证明 /
附录B命题1的证明 /
附录C命题2的证明 /
附录D命题3的证明 /
第5章 失业保险制度、企业解雇及宏观劳动力匹配 /
5.1引言 /
5.2模型 /
5.3模型校准 /
5.4数值实验 /
5.5结论 /
第6章 中国的失业保险政策、隐性就业及经济增长 /
6.1引言 /
6.2基本模型 /
6.3失业政策分析 /
6.4结论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附录 /
第7章 中国的制造业就业结构及变动分析 /
7.1引言 /
7.2数据及就业变动的衡量 /
7.3中国的就业变动模式 /
7.4结论 /
第8章 中国的城乡劳动力流动、城市规模及生产率 /
8.1引言 /
8.2量化模型 /
8.3数据与估计 /
8.4反事实分析 /
8.5稳健性检验 /
8.6结论 /
第9章 中国的人口与退休政策、劳动力供给及经济增长 /
9.1引言 /
9.2基准模型 /
9.3政策实验 /
9.4校准与模拟 /
9.5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