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类学》是易中天关于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并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和材料来研究艺术本质的著作。该书分两部分,即上编“发生机制”和下编“原始形态”,上编又分走出自然界、人的确证、图腾原则、原始冲动、实践思维、理性精神、神话模式等八章,下编分工艺、建筑、雕塑、人体装饰、舞蹈、戏剧、绘画、音乐、诗歌等九章。
该书的研究对象,并非一切艺术现象而仅限于原始艺术(史前的和现代原始部落的),因此涉及的艺术原理,也仅限于与之有关的部分,与一般艺术原理著作有所相同,而对于与原始艺术有关的文化人类学原理,则颇为关注。同时本书也是一部美学和文艺学著作。
以思辨的方法统率实证的材料
实现艺术本质的人类学还原
《艺术人类学》从美学和艺术哲学的角度对人类早期艺术心灵进行了一种探讨。在这部著作中,易中天尽可能做到不从固有的理论出发,不从定义出发,而是从人类的生存体验出发进入具体材料和超验思辨之间的广阔空间,这就使本书对史前艺术的描述除了文笔的生动、体验的真切之外,平添了一种哲理的深邃。
序
这本书完成于 1990 年 11 月 6 日。当时我还在武汉大学,也没有电脑,书稿是手写在稿纸上的,很费劲。而且为了查找资料,还得往返于武大图书馆的文科馆和理科馆,因为人类学的书籍两边都有,各不相同。
累是累了点,但是乐在其中。
再说那时才四十多岁,要算年富力强。
两年以后,也就是1992年11月,本书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没过多久就获得首届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文科没有国家级奖项,学术研究的主力又在大专院校,再加上是首届,所以这个奖含金量不低。
不过那时,我已在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依山傍海,跟依山傍湖的武汉大学一样美丽。当时的校风也都既宽松又严谨,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多。不过,在建设了艺术学学科点以后,我就悄悄“落草为寇”了,而且还是“流寇”——从文化学而历史学,从电视台而自媒体。
于是,这部《艺术人类学》就成了纪念品。
感谢“珞珈之子文库”收入本书,事实上它也是在珞珈山完成的。如果没有刘道玉老校长主政时营造的学术氛围,很难想象内心苦闷的我,会在那个时候一字一句地写完这本书。
桂子香飘君记否?山花寂寞鸟朦胧。
易中天
2020 年 3 月 7 日于上海
易中天,男,1947年2月生,湖南长沙人,著名作家、学者、教育家。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后在厦门大学中文系任教。易中天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研究,著有“易中天中华史”系列丛书、《<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等。曾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汉代风云人物》《易中天品三国》《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读:人的确证需要产生艺术
上编 发生机制
1 导论 人类学与艺术本质的还原
21 第一章 走出自然界
33 第二章 人的确证
60 第三章 图腾原则
84 第四章 原始冲动
111 第五章 实践思维
140 第六章 理性精神
172 第七章 神话模式
下编 原始形态
205?? 第八章 工艺
221?? 第九章 建筑
238?? 第十章 雕塑
252?? 第十一章 人体装饰
265?? 第十二章 舞蹈
280?? 第十三章 戏剧
295?? 第十四章 绘画
309?? 第十五章 音乐
321?? 第十六章 诗歌
334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