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百年散文精华》是季羡林先生首部跨越近百年的散文作品精华集,全景展现大师成长轨迹,还原中国近百年来社会风貌。收录季羡林人生中具代表性的散文多篇,以时间为脉络,每十年为一辑,全景展现百年来大师的成长轨迹、非凡历程,给我们以无价的人生智慧,启迪我们解决生命中重大的问题。
季羡林先生17岁就开始创作小说,并翻译文学作品,文学才华初露端倪。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写作《年》《黄昏》《寂寞》《枸杞树》等赢得赞誉声一片;留学德国期间,写作《寻梦》《海棠花》等,真实再现了海外留学生活的乡思。本书还收录了季羡林先生多篇生活经历和回忆亲朋的文章如《红》《夜来香开花的时候》《忆章用》,《我的童年》《两个乞丐》等还能重现民国初年的底层风貌;《牛棚杂忆》是对文革历史的直录,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马缨花》《登黄山记》《老猫》等个人生活的散文化记录也很有情趣。
近百岁国学大师季羡林精华文字,一本书纵览其成长轨迹、非凡历程。
品味百年人生,收获智慧与幸福,倾听学术大师有价值的人生感悟。
季老之子季承授权纪念版
代序:父亲最后的散文/季承
今年年初,大约是在临近春节的前十几天,我在父亲的病房里发现了一张便签,上面有一行潦草的字,左高右低,斜斜地展现在纸上。我仔细地看了看,那正是父亲的笔迹。可是要辨认出父亲写的是什么却很困难。看过几遍,可以断定,那显然是。\"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这是标题,接着写道:我已经忘记了,是在什么书中读到了这么两句诗的。下面便是空白了。我推测,这恐怕是父亲在想写点什么东西,而没能写完。没过几天,我又在病房里发现了另外一张便签,上面有一段文字,但笔迹却显然不是父亲的了。这段文字和格式如下: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我已经忘记了,是在什么书中读到了这么两句诗的。作者当然更忘记了。这两句话看起来很平常,很简单。但是身临其境者,感受却完全不同。我流浪德国达十几年之久,每一年都有一个\"一年将尽夜\"。在那十年之内,我当然是一个\"万里未归人\"。每到一年将近夜的时候,想到自己的处境,总要哭上一场的。中国古代诗人有一句有名的诗:每逢佳节倍思亲。……
文字到这里就中断了,文章当然也没有完成。在便签的最上面写的日期是2009年1月23日,离春节只有三天。稍加思索,我突然感悟:啊,这是父亲没有能够完成的一篇散文!
从那一行潦草倾斜的文字,可以看出,父亲曾是以多大的毅力,想用自己的笔来写自己的文章的。从那一段由别人替他记录的文字,可以看出他是多么希望继续写作,继续抒发他曾经多次写过的他的思乡之情。他在2007年出版的《病榻杂记》里,曾经向世人宣布过,他虽已经到了耄耋之年,但他是不能封笔的。他还要写,还要自己写。可是他的视力逐渐地减退以至不能辨认较小的字,那曾经写过上千万字的手也不太听使唤了。用钢笔写字的时
候,虽然戴上倍数很大的眼镜,但仍然不能看清笔画,更难以掌握书写的方向。他当然不服输,仍然决心自己去写,但那一行歪斜模糊的字迹彻底打破了他的雄心壮志,严酷的事实逼迫他不得不放下笔。之后,他一定经过非常苦恼的过程,才决定去求助于别人。可是,有了别人的帮助,为什么竟然连一篇文章都没有能够完成呢?这当中一定另有使他不得不放弃的原因,而这种原因除了痛苦之外不会有什么别的东西的。
那时,父亲已经在口述历史,就是他讲述,别人记录。这种做法,对于父亲来说,肯定也是无奈之举,自然是口服心不服的。但是由于那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他只好接受那种方式。可是,对于过去曾经得心应手的短篇散文来说,他无论如何舍不得或者说不习惯由别人执笔来替他写。有了思绪,顺手写来,情思翻腾,手下的笔也随之龙飞凤舞,一篇好文章瞬时可成,多么惬意!现在,他说一句,别人记一句,思绪时断时续,写字的笔操在别人手里,这种写作的方式对父亲来说真是一种痛苦。他很想恢复往日的做法,动手去自己写作,于是就有了上述的尝试,就有了上述的文字,也就有了上述的失败和挫折。对于一个终生舞文弄墨的老人,这是多么大的打击,多么大的痛苦。于是,他宁愿不出文章,也不愿意去受这种痛苦的折磨。他放弃了写的愿望。
父亲不服老,是他在进入高龄时的心态。这种心态,使我肃然起敬,使我心灵震撼,使我产生极大的同情,也使我陷入极大的悲哀。面对这种情形,作儿子的我能作些什么事情来帮助父亲摆脱这种绝境呢?要知道这等于使一个人绝处逢生啊。有一天,父亲告诉我,他还有几篇文章要写,于是我趁机向他提出,由他来口述我来记录,把它们完成。可是父亲犹豫了很久以后说:\"再说吧。\"我没有敢坚持。我觉得父亲一定是希望有一天他精神好一点的时候,自己动手来写,因为他相信,过了那一段烦人的时间,自己的精神一定会好起来。是,他的愿望终归没能实现,上述的几行字竟成了他最后的散文,而心里打算写的那几篇文字,也成了泡影,虽然我知道至少有一篇的题目是《泉城忆旧》。
父亲从1933年开始写散文,一直写到2008年,七十五年间,他写了几百篇散文,可是最后的这篇散文竟要求助于别人,尚且不能完成,对于父亲这太残酷了。
2010年7月
季羡林,生于1911年8月6日,字希逋,又字齐奘。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德文。1935年留学德国,获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他一生精通12种语言,是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2009年7月11日在北京病逝,享年98岁。
一辑 20岁以前作品
文明人的公理
医学士
二辑 21-30岁作品
枸杞树
黄昏
寂寞
年
母与子
红
夜来香开花的时候
去故国——欧游散记之一
听诗——欧游散记之一
寻梦
海棠花
Wala
三辑 31-40岁作品
忆章用
胭脂古井
纪念一位德国学者西克灵教授
送礼
四辑 41-50岁作品
到达印度
歌唱塔什干
研究学问的三个境界
忆日内瓦
塔什干的一个男孩子
一双长满老茧的手
五辑 51-60岁作品
香橼
春满燕园
马缨花
夹竹桃
师生之间
那提心吊胆的一年
访绍兴鲁迅故居
科纳克里的红豆
巴马科之夜
野火
六辑 61-70 岁作品
天雨曼陀罗——记加尔各答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春归燕园
爽朗的笑声
游天池
登黄山记
游唐大招提寺
富春江上
七辑 71-80岁作品
火车上观日出
黎明前的北京
我的童年
怀念西府海棠
为胡适说几句话
晨趣
忆念胡也频先生
八十述怀
《留德十年》节选
八辑 81-90岁作品
老猫
《牛棚杂忆》节选
园花寂寞红
幽径悲剧
两个乞丐
二月兰
忘
赋得永久的悔
我的妻子
三个小女孩
清塘荷韵
漫谈皇帝
论朋友
我和东坡词
对陈寅恪先生的一点新认识
知足知不足
我最喜爱的书
九辑 90岁以后作品
死的浮想
三进宫
《病榻杂记》小引
九十五岁初度
封笔问题
附录:季羡林年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