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哲人们不断向我们揭示人是社会性动物。但这种哲学式的指引无助于缓解我们纷繁复杂的现实困惑,在这种情况下,实证取向的社会心理学恰好可以弥补这种不足,为我们刻画出社会性动物的细节。
戴维·迈尔斯和琼·特韦奇的ExploringSocialPsychology以“社会思维”“社会影响”和“社会关系”为主题,清晰地为我们展示了近百年来社会心理科学对上述问题的回答。该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它打破了传统大部头教科书的编写方法,将每个有趣的主题组织成多个10000字左右的模块,以符合人们长时注意的习惯时长,获得阅读的“完成感”。为了更加方便读者携带和阅读,我们在保留模块化编写优点的同时,在新版的改编中将500多页的原书按上述三个主题拆分为三个小本。
本书《改变或免疫:心理学实证研究社会影响》,便来自ExploringSocialPsychology的第三编——“社会影响”。迈尔斯和特韦奇在书中详细论述了影响个体认知和行为的因素,例如基因、文化、性别、从众、服从、说服等,同时也给出了抵御不良影响、坚守自身价值观的方法。在最后一个模块中,他们还亲自展开说服,呼吁人们关注气候问题,倡导健康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全篇逻辑严谨、用语清晰、言必有据,与市面上处理这些主题的常见写作手法形成鲜明对比;它或许不能解决您的所有困惑,但不论您是心理学的本科生、研究生、专业从业者还是普通读者,本书都能为您带来惊喜。
适读人群 :对社会心理学以及如何抵制他人影响、提高自身影响力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 为什么许多人会在权威人士的命令下电击他人,甚至有人会使用致死的电击强度?(见模块3)
?? 为什么许多产品会请体育明星或娱乐明星代言?(见模块4)
?? 想让青少年抵制住同伴吸烟的压力,我们应该怎么做?(见模块5)
?? 究竟是人多力量大,还是浑水好摸鱼?(见模块7)
?? 在互联网上,浏览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会让我们变得更开明,还是更“极端”(见模块9)
《社会心理学》作者戴维·迈尔斯酝酿多年,打破传统大部头教科书的编写方法,基于社会心理学的实证研究,以散文随笔的形式,为您解答以上似是而非、令人困惑的问题!
《心理学与生活》作者、斯坦福大学荣休教授菲利普·津巴多,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教授联袂推荐!
《改变或免疫:心理学实证研究社会影响》有如下特色:
u 通俗易懂,雅俗共赏:本书选取了11个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日常话题,并组织成万字左右的模块,让知识更容易吸收,让读者更容易有阅读的“完成感”,让每一个人都能从社会心理学中得到启发和激励;
u 实证“硬核”,与时俱进:本书不是哲学思辨或“心灵鸡汤”,而是展现当代科学心理学对社会影响的实证研究,提供经得起严格检验的“硬核”知识,每一个知识点和结论都有研究文献作为证据支持,全套丛书的参考文献多达2500余篇;
u 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结合:既有坚实的科学基础,又有温暖的人文关怀;既有事实的严谨,又有智力上的挑战。两位作者如同新闻调查记者一样来揭示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心理现象,展现社会心理学如何解释这些现象,同时反映现象背后的人文价值;
u 学科融汇,开阔视野:全书强调了那些来自人文学科知识传统的社会心理素材,融汇了来自文学、哲学、科学等学科的知识,有助于拓展人们的思维和意识,将人从现实的禁锢中解放出来;
u 译文专业,准确流畅:北京大学侯玉波教授和清华大学廖江群副教授等联袂翻译,北大清华“社会心理学”全校公共课推荐参考用书;
u 装帧考究,小巧精致:本套丛书采用32开纸面精装,内文采用60克进口轻型纸印刷,色泽自然柔和,保护视力,不易造成眼睛疲劳,纸张轻盈柔软,更方便读者日常携带和阅读。
丛书序
这是一套私下酝酿已久的丛书。一直以来,我发现心理学教科书普遍存在章节篇幅过长的问题(包括我自己所写的教科书)。很少有人能耐心地一口气读完一章40多页的内容。为什么我们不能将这门学科组织成便于吸收的知识模块呢?比如,组织成40个篇幅为15页左右的章节,而非15个篇幅为40页左右的章节。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一次读完一个模块,每次放下书时都会有一种完成任务的成就感。
因此,当麦格劳-希尔的心理学编辑克里斯?罗杰斯(ChrisRogers)第一次建议我将那本16章共计600多页的《社会心理学》(SocialPsychology)进行缩写,重新组织成每个篇幅为10页左右的模块时,我欣然接受了。终于有一家出版商愿意打破传统,将学习材料变成符合学生注意广度的形式,将概念和研究成果以较小的单元来呈现。同时,我们也希望不要加重学生吸收新信息的负担,因此保持了“探索社会心理学”(ExploringSocialPsychology)这套丛书的小巧与经济,我们希望老师们能补充其他的阅读内容。
从每一个模块吸引眼球的标题可以看出,我与我的新合著者琼?特韦奇打破了传统,以散文随笔的形式来介绍社会心理学。每一个模块的写作都遵循着梭罗的自由主义精神:“任何有生命力的东西都能用通俗的语言轻松自然地表达出来。”不论是撰写《社会心理学》还是这套丛书,我们的基调一直都是:既有坚实的科学基础,又有温暖的人文关怀;既有事实的严谨,又有智力上的挑战。我们希望能像新闻调查记者一样来揭示社会心理现象,为重要的社会现象提供最新的阐释,展现社会心理学家如何揭示和解释这些现象,同时反映出现象背后的人文价值。
在素材的选择上,我们突出了社会心理学中关于我们如何思维、如何相互影响和如何彼此联系的科学研究。同时,我们也强调那些来自人文学科知识传统的社会心理素材。通过传授文学、哲学、科学等学科,通识教育试图拓展人们的思维和意识,将人从现实的禁锢中解放出来。社会心理学能为实现这些目标做出自己的贡献。许多学习社会心理学的大学生不一定主修心理学,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会进入其他行业。我们通过探索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诸如信念与错觉、独立与互依、爱与恨等,旨在让所有人都能从社会心理学中得到启发和激励。
致 谢
我们要感谢在过去12个版本的《社会心理学》的出版过程中给予指导和批评的学者们。有了这些热心的同事和同仁给予的意见(书中将分别致谢),我们得以创作出远好于闭门造车之作。
我不仅要感谢克里斯?罗杰斯的锐意创新,也感谢品牌经理杰米?拉夫雷拉(JamieLaferrera)、编辑统筹贾丝明?斯塔顿(JasmineStaton)、策划编辑拉希米?拉杰什(ReshmiRajeesh)和艾琳?君德斯贝格(ErinGuendelsberger)以及整个ansrsource开发团队在修订过程中给予我们的支持。
霍普学院的凯瑟琳?布朗森(KathrynBrownson)帮助我把《社会心理学》(第12版)的内容整理成各个模块,并为制作做好准备。她的领导和编辑才能为本书增光添彩,也减轻了我们的任务。
最后,我们要感谢两个重要的人。一位是麦格劳-希尔的尼尔森?布莱克(NelsonBlack),没有他的邀请,我就不会拿起笔来创作教科书。另一位是诗人杰克?里德尔(JackRidl),他是我在霍普学院的同事和写作指导,帮助我润色了文字。
对所有来自各界的大力支持,我们都心存感激。与他们共事对我们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激励,这真是一段令人愉快的经历。
戴维·迈尔斯
琼·特韦奇
序
社会心理学家不仅研究我们如何想别人、认识他人(即“社会思维”主题),而且还研究我们如何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因此,本书考察社会心理学的核心主题:社会影响的力量。
我们经常被一些看不见的社会力量所左右,这些力量究竟是什么?它们有多强大?对社会影响的研究有助于厘清社会世界中提拉着我们动来动去的那些无形的线。本书就是要揭示这些力量,尤其是性别态度的文化起源,社会遵从的压力,说服的路径,以及与他人在一起和参与团体会有怎样的后果。
一旦我们了解到这些影响在日常情境中是如何运作的,我们就会更好地理解为什么人们如其所是的那样感受和行动。进而我们就会使自己增强免疫力,抵御令人生厌的操纵,更娴熟地拉动那些属于我们自己的线。
戴维·迈尔斯
1942年生,美国密歇根霍普学院(HopeCollege)心理学教授,是知名的心理学家。迈尔斯著述颇丰,已出版17部著作,包括经典畅销教科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纲要》等。迈尔斯在30多种学术期刊上发表过论文,包括《科学》《美国科学家》《美国心理学家》和《心理科学》等。他还致力于把心理学知识介绍给普通读者,在近50种科学杂志上撰写专栏,包括《今日教育》和《科学美国人》等。由于迈尔斯在研究和写作上的突出贡献,他曾获得众多奖项,包括美国心理学协会的“高尔顿·奥尔波特”奖、美国脑和行为联合会的“杰出科学家”奖、美国人格及社会心理学分会的杰出服务奖以及2011年美国科学院的总统奖,等等。
琼·特韦奇
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在密歇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在凯斯西储大学完成了社会心理学的博士后研究。现在是美国圣迭戈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已发表120余篇科学论文,主题涉及代际差异、文化变迁、社会排斥、性别角色、自尊以及自恋等。她的研究曾被《时代》《纽约时报》《今日美国》和《华盛顿邮报》等报道过。她在多个网站和杂志上为普通读者撰写文章,其中《大西洋月刊》上的一篇文章获得了全美杂志奖的提名。她经常向大学教职工、军人、夏令营负责人和企业高管讲授代际差异问题。
1 人类的自然天性和文化多样性 1
演化与行为 2
文化与行为 6
文化多样性 7
文化相似性 13
2 性别、基因与文化 17
性别与基因 18
性别差异性 20
独立性与联系性 21
社会支配性 26
攻击 29
性特征 31
演化与性别 :与生俱来的行为 34
性别与择偶偏好 35
对演化心理学的反思 38
性别与激素 40
文化与性别 41
与文化和时代俱变的性别角色 42
结语 :生物因素与文化因素 44
3 好人是如何变坏的 47
阿施的从众研究 48
米尔格拉姆的服从研究 53
导致服从的因素 59
机构的权威性 63
对经典研究的反思 65
行为和态度 66
社会规范的力量 68
4 说服的两条路径 735 教化与免疫 99
6 纯粹他人在场 109
7 人多使责任减轻 121
8 人多敢行动 129
9 群体如何强化我们的决策 139
10 人的力量 167
11 社会心理学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185
参考文献索引 221
参考文献 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