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的多维世界》收录欧丽娟历年来的学术研究代表文章,多维度解读王维、李白、杜甫、李贺、李商隐、王勃等诗人以及唐诗中的关键意象。作者在古典文学的学统脉络中推进相关研究,以西方文学理论作为补充,甚至大胆作为框架,既见证唐诗艺术发展变化的内在消息与外在轨迹,也更能寻绎出唐诗的世界文学之意义。
台湾大学名师欧丽娟教授一部写了二十六年的 “冷眼深情”之作,多维度解读王维、李白、杜甫、李贺、李商隐、王勃等诗人以及唐诗中的关键意象。
这本小书是一份纪念,是个人对唐诗研究的阶段性总结。
书中收录了七篇论文、一篇附录,由最早的《李贺诗历代评论之分析》以迄最晚的《李康成〈玉台后集〉蠡测——“玉台诗史”“玉台美学”的建构》,撰述发表的时程横跨了二十六年。二十六年的时间,必然能引起诸多岁月的感慨,沧海桑田,莫过于斯。所谓渺沧海之一粟、纵白驹之过隙,蜗牛角、石火光之类的比喻,无非都是对宇宙的敬畏与对存在的唏嘘,但智慧却又是由此而生,在不可承受之轻中创造了永恒回归之重。其中点滴,又何须多言?
如今成书,不能免俗,约略言之,本书所收论文中,有四篇都完成于博士修业之前与结业之际,此后则开始扩展领域,兼治红学,“王维”一文反倒成为唐诗研究的尾声。期间所论,系统成书面世的有《唐诗的乐园意识》《唐代诗歌与性别研究——以杜甫为中心》两部专著,而这几篇单一论文得以结集成册,便于读者观览,实须感谢若干机缘的玉成。各章的出处谨个别交代如下:
《李贺诗历代评论之分析》,《编译馆馆刊》第22卷第1期(1993年6月),页129—158。
《李商隐诗之神话表现》,《编译馆馆刊》第24卷第1期(1995年6月),页1—18。
《论唐诗中日、月意象之嬗变》,彰化师范大学中文系主编:《第四届中国诗学会议(唐代诗学)论文集》,1998年5月,页323—352。
《李、杜“闲适诗”比较论》,《编译馆馆刊》第27卷第2期(1998年12月),页35—61。
《襟三江而带五湖——初唐文坛的彗星王勃》,《联合文学》第17卷第5期(2001年3月),页42—45。
《论王维诗歌中理性观照的人格特质与表现模式》,《台大中文学报》第32期(2010年6月),页209—254。
《唐代“极玄”诗学体系与杜甫》,《新亚学报》第35卷(2018年8月)。
《李康成〈玉台后集〉蠡测——“玉台诗史”“玉台美学”的建
构》,《人文中国学报》第28期(2019年6月),页47—89。
诸篇收入此书时,则依论述对象的时代先后编排,透过王维、李白、杜甫、李贺、李商隐等的位序,以见唐诗发展变化的轨迹,王维一文因此居首;而关于日月意象的讨论则因属跨时代的宏观考察,因此置诸最终,隐含总收之意。
透过目前的编列,虽然诸篇文章各有不同的切入角度与聚焦主题,仍可以清楚看出时代精神迁变的内在消息。从盛唐王维、李白、杜甫的深厚、向上,到中唐李贺、晚唐李商隐的微细、偏歧,唐诗艺术的发展自是越发寻幽探胜,风光无限,但诗人的心灵走向却是逐渐逸离正轨,失去了“博大、均衡、正常”的人性格局。李贺之阴魅,在“诗鬼”的称号中表露无遗;李商隐之哀凄悱恻,也是绝望至极的椎心泣血,毋怪乎成为神话解构的大师;“地老天荒”“天荒地变”之类的末日表述主要出现于此二李的笔下,非为无端。连带所及,日、月这两个人类最亲近、熟悉的宇宙意象,天天点缀在生活舞台的背景上,触目可及、不离不弃,竟也因为“观看之道”的改换而展现出前后迥异的面貌,人之呼吸时代空气,可谓入骨透髓,乃在个体的独特性之外又参与了集体的共感,于是烙上了类似的印记。原来所谓的“超越时代”,真正的意义是带着时代往前多走几步,而前进的动能则是来自文化的哺育与同侪的激荡,大传统(great tradition)的沉厚丰沛、生存环境的镂刻形塑,对于成家为师之辈而言,其重要性实与个人天赋才性不相上下。
在这个由王维、李白、杜甫、李贺、李商隐所组成的唐诗的多维世界里,年轻的心智最容易为李白式的豪迈奔腾、李商隐式的缠绵悱恻所触动,以为人生的精髓在于狂喜大悲,“强度”乃是衡量价值的标准;随着经历日多、体悟日深,却领略到王维式的境界高妙至极,也动人至极,此际已转向“深度”“厚度”的范畴,也进入更高层次的成熟,诗人与读者皆然。
有学者曾经定义所谓的“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这番阐释洗练深刻、精准入微,与其用在苏轼身上,施诸王维可能更为切合,毕竟东坡固然旷达自适,于晚年的最终时刻、浪迹天涯海角的困窘绝地,犹且展现出“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六月二十日夜渡海》)的清明心境,令人感佩神往;实则仍不失刺眼的锋芒、陡峭的凛然,一丝乍泄,是非陡生,以致终身跌宕曲折,事出有因。
王维则不然,早慧睿智,复以修为自持,真正几乎完全做到德国文学家赫曼·黑塞(Hermann Hesse, 1877—1962)所言:“内心深处有一种宁静和一处庇护所,任何时候你都能够退避到里面去,而保有自己的本色……虽说这种本事人人都有,但却很少有人能掌握住,并发挥出这种本领来。”b此所以王维的人格特质及其诗歌风格总带有一种“透明的隐秘、安静的热情、遥远的亲切”,若即若离、味淡韵长。试看《终南别业》一诗所云,“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的山水之癖何尝亚于弃俗之隐士,却无妨自得其乐,不染一丝厌俗负性之气;至于“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之境界,比诸东坡《定风波》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更加举重若轻、不落痕迹;最后的“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一联最是尽显通透无碍的自在,“偶然”而不“必然”,祛除了非如此不可的执着自限,坦然顺迎各种因缘,因此,可以“谈笑无还期”的对象乃是林中老叟,桑麻菜蔬、柴薪盐米之琐事皆可津津乐道,浑然不觉时间之流逝,既完全没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的矜傲,较诸东坡所自豪的“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悲田院乞儿”,王维的轻描淡写也更显真正的无差别心。由于已达此一超然化境,故无论身处任一时、地,遭遇何种人、事、物,皆能玲珑圆满。
唯耽于情浓者,往往停留在入乎其内的激荡层次,错失出乎其外之后淡泊宁静的弘远深沉,以致谬以“无情”非议王维,殊不知适得其反,所谓“静水流深”(still waters run deep),表面波澜不兴正因为深不可测。明代诗评家钟惺便探得此一奥义,所谓:“情艳诗,到极深细、极委曲处,非幽静人原不能理会。此右丞所以妙于情诗也。”b以及:“右丞禅寂人,往往妙于情语。”c诚为金睛洞视之见。唐代王维之外,民国的弘一大师亦是绝佳明证,今古呼应,虽然王维属于世间与出世间相即相融的随遇而安,在家身、出世心,证知朱门、蓬户本质无异,故始终皆是摩诘;弘一大师则是先入后出、浓极转淡,前半生的红尘翩翩与后半世的禅门寂寂截然二分,终于抛弃了李叔同,脱胎换骨;但本质上两人都属于能探得“极深细、极委曲处”的“幽静人”“禅寂人”,其“妙于情语”的“情艳诗”自不同于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之类的执迷,一般读者当不易体会。因此,王维虽然时代较早,却是较晚写成,其理应然。
“一个求道者可以活在世界里,却不能让世界活在他的心里”,对照举世浮动的心思、竞进的姿态,此言诚暮鼓晨钟,闻者足戒。
欧丽娟于台北
欧丽娟,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研究领域:唐诗、《红楼梦》、中国文学史。除了“大观红楼”系列之外,代表作还包括《唐诗的乐园意识》《李商隐诗歌》《唐诗选注》《红楼梦人物立体论》《诗论红楼梦》《唐诗可以这样读》等十多种;曾获台湾大学杰出专书奖、杰出教师奖,因台大“红楼梦”公开课获得“全球开放式课程联盟”2015年杰出教学者奖。
序言
第一章 论王维诗歌中理性观照的人格特质与表现模式
第一节 前 言
第二节 “背面傅粉”:情感结构与心灵模式
第三节 对人性世态的入而能出
第四节 “知”的意义与实践
第五节 结语:哲学家诗人
第二章 李、杜“闲适诗”比较论
第一节 “闲适诗”的定位与意义
第二节 李白闲适诗之内涵与特质
第三节 杜甫闲适诗之内涵与特质
第四节 结 语
第三章 唐代“极玄”诗学体系与杜甫——以几个关键词为核心
第一节 前 言
第二节 “极玄”的诗学概念与创作特色
第三节 “极玄”诗学的相关概念
第四节 从杜甫理解《又玄集》对“极玄”的认知
第五节 杜甫与“极玄”诗学体系
第六节 结语:“丹霄路在五言中”
第四章 李康成《玉台后集》蠡测——“玉台诗史”“玉台美学”的建构
第一节 前 言
第二节 李康成及其作品
第三节 “选学”盛行下的典律之争?
第四节 毕曜:个案研究
第五节 “玉台体”试探
第六节 结论:“接受史”的“接受史”
第五章 李贺诗历代评论之分析
第一节 唐五代时期
第二节 两宋时期
第三节 元朝时期
第四节 明朝时期
第五节 清朝时期
第六节 民国时期
第七节 结 论
第六章 李商隐诗之神话表现
第一节 前 言
第二节 神话与诗
第三节 李商隐诗中神话题材之类型与意象表现之特色
第四节 李商隐诗中神话展现的时空架构
第五节 李商隐诗神话运用模式之特质:人情化——一般神话思维运作的反命题
第六节 结语:文学史之一般观察
第七章 论唐诗中日、月意象之嬗变
第一节 前 言
第二节 初盛唐时期“日出月生”的乐园表述
第三节 中晚唐时期“日落月冷”的失乐园情境
第四节 唐诗中日月意象嬗变的关键——杜甫
附 录 襟三江而带五湖——初唐文坛的彗星王勃
征引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