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匠人》写了一群传统工匠,有刺绣、木工、裁缝、酿酒等九个门类。他们是一些小人物,为了生存与梦想,几十年如一日,精雕细琢,兢兢业业。他们的手艺和人品,在四乡八邻广为流传。做事即做人,做人即做事,他们赖以生存的手艺,在质朴的土壤里生根开花,他们的追求,就是做好手中的活,无愧内心,无愧客户,哪怕自己伤痕累累。
大巧如拙,他们是乡村匠人的代表,也是这个时代“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和传承人。记录他们的故事,讴歌这些默默无闻又闪闪发光的劳动者,就是不忘初心,牢记工匠精神,为新时代添砖加瓦。
春秋战国时期,苏州就置有匠门(今称相门),为工匠聚集之所,工匠精神,历来是吴地工匠一脉相承的风范。
一方手艺,一方人,或者说,一方人,一方手艺。脚下的土地,温厚、柔美,有弹性,活力非凡,成就了一种又一种手艺,滋养了一个又一个手艺人。种种手艺,演绎乡土生活的多元,一代代手艺人,丰满乡村生活的姿态。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传统手艺,只是这里面的一部分。毋庸置疑,形形色色的手艺,一代代手工匠人,一直伴随社会进程的发展,一直代表着文明的进步,一直在这个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或者说,就是可以考究的社会变迁的一种缩影。社会发展的脚步滚滚向前,种种手艺,自然也抗拒不了时代的需要、自身的变革,每一代手艺人,或者说每一个手工匠人,就是在这样的变化中探索、发展,寻找前路,找到适合扎根的一方土地,找到相应的位置。
适者生存。这便是社会的现实,或者说社会发展、文明进步不得不面对的残酷。万万千千的物种是这样,各种各样的手艺,包括老老少少的手工匠人,亦是如此。
每一种手艺,都需要适合生存的土壤,缺少泥土的孕养,就不会有一宗手艺的推陈出新。换言之,每一个地方,都在自发的选择手艺的门类,都能衍生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艺,自然也就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打上地方烙印的手工匠人。这是生活、生产的需要。所以,即便是同一样的手艺门类,也会因为区域的不同,所涵盖的内容和形式、技巧与精髓各有差异。正是这种差异与变化,构建起一个地方的文化色彩、人文价值甚至社会进步,同时,也抒写出一种种手艺门类的精彩纷呈。
毫不夸张地说,每一门手艺,从古到今,活跃了乡村的血脉。一拨拨手艺人,总是在不自觉中,为脚下的土地、熟悉的乡土,为平常普通的日子,留下或浓或淡的色泽,或粗或细的线条,或轻或重的分量。他们就跟阳光、空气和水一样,不能缺少。
“江南多能工巧匠”,这几个字,很早以前,就横亘在典籍里。作为江南的一部分,历来就是富庶之地的苏州,这些匠人,又是怎样沿袭、相传,在他们中间,又该有多少荡气回肠的故事?他们的生存状态、生活经历,又会是怎样的曲折起伏,为了生活,为了生计,他们又将怎样不遗余力?甚至,守着一门手艺,除了养家糊口、生儿育女,他们还在向往什么?又会让许许多多局外人,生出怎样的感叹?
难得有确切的答案。答案,洇散在实实在在·的日子里。或者说,没有答案,本身就是一种答案。
繁华富庶之地,诞生的手艺门类,自然有别于穷乡僻壤。铜匠、锡匠、金银匠……这些与贵重金属有联系的匠人,无形之中,就是财富的另一种表达,自然扎根于丰美之地。这些金属的光泽,历来就是一张名片,无论在市井还是在乡野,就是一张张这样的名片,累积起城市的厚度与温度。
程庆昌,苏州市作协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第30期(江苏文学院第2期)作家研讨班学员。多次在全国性小说、诗歌、散文征文大赛中获奖;作品发表于多种报刊杂志,入选多种选集。出版散文集《家在苏州》(李建荣合著),散文《-个人心中一座城》获2014年苏州市“中国梦,我心中的梦”征文二等奖(一等奖空缺)。《苏州赋》获2018年“文脉江苏·江苏城市赋”征文一等奖。散文《云水禅心》获2018年第二届“禅源太湖旅游区”征文比赛一等奖。纪实文学《乡村匠人》系苏州市作协2017年重点作家创作扶持作品。
传统手艺,触摸乡土的温厚
一 刺绣人生
二 世家
三 落地生根
四 一方手艺一方人
五 一白铁匠阿三
六 裁缝阿德
七 沈小妹
八 乡味
九 琴记酒坊